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路基、路面工程论文--路面工程论文

公路路面水泥稳定就地冷再生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特点第13-14页
        1.2.1 就地冷再生技术的基本原理第13-14页
        1.2.2 水泥就地冷再生的特点第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8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8页
    1.4 就地冷再生技术在浙江省国省道干线公路适应性分析第18-19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框架第19-22页
2 水泥稳定冷再生旧路面材料机理第22-28页
    2.1 水泥稳定冷再生旧路面材料机理分析第22页
    2.2 水泥稳定再生旧路面材料强度形成原理第22-23页
    2.3 影响水泥稳定冷再生旧路面材料性能的因素第23-28页
3 水泥稳定冷再生混合料性能特性的试验研究第28-64页
    3.1 原材料性质第28-31页
        3.1.1 水泥第28页
        3.1.2 旧路面材料第28-31页
        3.1.3 新集料第31页
    3.2 试验方法第31-37页
        3.2.1 最大干密度及最佳含水率第31页
        3.2.2 强度试验第31-32页
        3.2.3 模量试验第32页
        3.2.4 稳定性能试验第32-33页
        3.2.5 抗冲刷性能第33-36页
        3.2.6 抗收缩性能第36-37页
    3.3 旧沥青混凝土的影响第37-50页
        3.3.1 材料组成方案第37-38页
        3.3.2 抗压强度第38-41页
        3.3.3 劈裂强度(间接弯拉强度)第41-42页
        3.3.4 刚度(回弹模量)第42-43页
        3.3.5 稳定性能第43-47页
        3.3.6 抗冲刷性能第47-49页
        3.3.7 抗收缩性能第49-50页
    3.4 级配的影响第50-62页
        3.4.1 材料组合方案和级配分析第50-51页
        3.4.2 含水量和干密度第51-52页
        3.4.3 抗压强度第52-54页
        3.4.4 劈裂强度(间接弯拉强度)第54-55页
        3.4.5 刚度(回弹模量)第55-57页
        3.4.6 稳定性能第57-59页
        3.4.7 抗冲刷性能第59-61页
        3.4.8 抗收缩性能第61-62页
    3.5 应用条件与场合第62-64页
4 水泥稳定就地再生混合料设计方法研究第64-72页
    4.1 原材料第64-66页
        4.1.1 旧路面材料第64-65页
        4.1.2 水泥第65页
        4.1.3 新集料第65-66页
        4.1.4 水第66页
    4.2 级配设计第66-67页
        4.2.1 级配类型的选择第67页
    4.3 确定最大于密度和最佳含水率第67-68页
    4.4 成型方法第68页
    4.5 养生与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方法第68-69页
    4.6 控制指标与水泥用量的确定第69页
    4.7 性能评价第69页
    4.8 浙江省部分工程水泥稳定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第69-72页
5 水泥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第72-84页
    5.1 水泥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原理第72-73页
    5.2 设备要求第73-76页
        5.2.1 就地冷再生设备第73-75页
        5.2.2 罐车第75页
        5.2.3 压实设备第75-76页
    5.3 就地冷再生施工工艺流程第76-81页
        5.3.1 封闭交通第77页
        5.3.2 准备原道路第77-78页
        5.3.3 准备新加料和水泥第78页
        5.3.4 冷再生机组就位第78页
        5.3.5 冷再生机铣刨与拌合第78-79页
        5.3.6 碾压整形第79-80页
        5.3.7 接缝和调头处的处理第80-81页
        5.3.8 养生第81页
    5.4 施工质量检查第81-83页
    5.5 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第83-84页
6 水泥就地冷再生工程应用研究第84-100页
    6.1 水泥就地冷再生半刚性基层技术在G330温寿线建德段的应用第84-95页
        6.1.1 工程概况第84页
        6.1.2 老路状况第84-86页
        6.1.3 维修方案第86页
        6.1.4 施工准备第86-88页
        6.1.5 试验段施工第88-90页
        6.1.6 施工情况第90-92页
        6.1.7 观测和分析第92-93页
        6.1.8 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分析第93-95页
    6.2 2013年S229龙后线龙泉段公路路面大中修工程应用简况第95-97页
        6.2.1 工程概述第95页
        6.2.2 就地冷再生基层方案第95-96页
        6.2.3 工程总结第96-97页
    6.3 工程应用的基本经验第97-100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00-102页
    7.1 主要结论第100-101页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06页

论文共1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气分离装置精馏塔冷箱动力特性与地震反应分析
下一篇:浙江山区型乡村用地低碳规划模拟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