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7-25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5-51页 |
2.1 等效岩体建立及表征单元体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2.1.1 等效岩体技术 | 第25-27页 |
2.1.2 岩体表征单元体 | 第27-31页 |
2.2 节理静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第31-45页 |
2.2.1 节理静力学特征 | 第31-34页 |
2.2.2 节理本构方程 | 第34-36页 |
2.2.3 节理刚度 | 第36-45页 |
2.3 节理动力学性质研究现状 | 第45-51页 |
2.3.1 节理对应力波传播影响 | 第45-47页 |
2.3.2 节理法向循环加载 | 第47-49页 |
2.3.3 节理切向循环加载 | 第49-51页 |
3 等效岩体建立 | 第51-69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52-54页 |
3.2 室内力学试验 | 第54-60页 |
3.2.1 岩石室内力学试验 | 第55-58页 |
3.2.2 节理室内力学试验 | 第58-60页 |
3.3 等效岩体的随机节理三维网络模型建立 | 第60-65页 |
3.3.1 节理地质参数概率模型 | 第60-61页 |
3.3.2 节理三维网络模型Monte-Carlo随机模拟 | 第61-63页 |
3.3.3 等效岩体随机节理三维网络模型 | 第63页 |
3.3.4 等效岩体随机节理三维网络模型检验 | 第63-65页 |
3.4 等效岩体计算模型建立 | 第65-68页 |
3.4.1 岩石应变软化模型 | 第65-66页 |
3.4.2 库伦滑移节理模型 | 第66-68页 |
3.4.3 等效岩体计算模型 | 第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4 等效岩体抗压力学性质及REV研究 | 第69-84页 |
4.1 等效岩体单轴压缩力学性质及REV研究 | 第69-75页 |
4.1.1 等效岩体单轴压缩试验 | 第69-70页 |
4.1.2 等效岩体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70-73页 |
4.1.3 等效岩体峰值抗压强度尺寸效应 | 第73-74页 |
4.1.4 等效岩体变形模量尺寸效应 | 第74-75页 |
4.2 等效岩体三轴压缩力学性质及REV研究 | 第75-82页 |
4.2.1 等效岩体三轴压缩实验 | 第75-76页 |
4.2.2 同一尺度岩体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76-78页 |
4.2.3 多尺度岩体同一围压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 第78-81页 |
4.2.4 等效岩体三轴抗压强度尺寸效应 | 第81-8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5 持续屈服节理模型力学参数研究 | 第84-109页 |
5.1 工程背景 | 第85-87页 |
5.1.1 矿山概况 | 第85-86页 |
5.1.2 工程地质条件 | 第86-87页 |
5.2 岩石和节理力学试验 | 第87-94页 |
5.2.1 岩样获取 | 第87-89页 |
5.2.2 节理剪切试件制作 | 第89-90页 |
5.2.3 岩石室内力学试验 | 第90-93页 |
5.2.4 节理室内力学试验 | 第93-94页 |
5.3 持续屈服节理模型 | 第94-96页 |
5.3.1 理论公式 | 第94-96页 |
5.3.2 节理直剪试验计算步骤 | 第96页 |
5.4 室内节理直剪试验剪切应力-位移曲线 | 第96-97页 |
5.5 持续屈服节理模型参数确定 | 第97-100页 |
5.5.1 节理刚度 | 第97-99页 |
5.5.2 节理摩擦角 | 第99-100页 |
5.5.3 节理粗糙度 | 第100页 |
5.6 数值试验 | 第100-103页 |
5.6.1 试验模型 | 第100-101页 |
5.6.2 力学参数 | 第101页 |
5.6.3 数值试验剪切应力-位移曲线 | 第101-102页 |
5.6.4 节理面子接触及剪切应力 | 第102-103页 |
5.7 数值计算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 | 第103-105页 |
5.8 持续屈服节理模型参数影响研究 | 第105-107页 |
5.8.1 粗糙度对节理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 | 第105-106页 |
5.8.2 初始摩擦角与基本摩擦角差值对节理剪切强度的影响规律 | 第106-107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6 法向循环加卸载条件下节理力学特征研究 | 第109-128页 |
6.1 节理法向循环加卸载室内实验 | 第110-111页 |
6.2 基于半对数方程确定节理法向刚度 | 第111-114页 |
6.2.1 节理法向刚度计算公式 | 第111-112页 |
6.2.2 循环加卸载节理法向刚度取值 | 第112-114页 |
6.3 基于双曲线方程确定节理法向刚度 | 第114-117页 |
6.3.1 节理法向刚度计算公式 | 第114-115页 |
6.3.2 循环加卸载节理法向刚度取值 | 第115-117页 |
6.4 法向循环加卸载数值试验 | 第117-121页 |
6.4.1 数值试验实现流程 | 第117-119页 |
6.4.2 持续屈服节理模型及其参数确定方法 | 第119-120页 |
6.4.3 数值试验计算模型 | 第120-121页 |
6.4.4 节理法向应力、闭合量计算方法 | 第121页 |
6.5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5页 |
6.5.1 数值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对比 | 第121-123页 |
6.5.2 节理法向刚度随法向应力变化规律 | 第123-125页 |
6.6 讨论 | 第125-126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7 循环剪切条件下节理力学特征研究 | 第128-154页 |
7.1 持续屈服节理模型剪切循环加载特点 | 第129-130页 |
7.2 节理循环剪切试验 | 第130-131页 |
7.2.1 试验模型 | 第130页 |
7.2.2 力学参数 | 第130-131页 |
7.2.3 模型力学参数验证 | 第131页 |
7.3 循环剪切应力-位移滞回环曲线 | 第131-135页 |
7.3.1 同一法向应力作用下不同循环剪切位移的滞回环曲线 | 第131-135页 |
7.3.2 同一循环剪切位移下不同法向应力的滞回环曲线 | 第135页 |
7.4 峰值前循环剪切强度损伤规律 | 第135-139页 |
7.4.1 峰值前循环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 | 第135-136页 |
7.4.2 峰值前循环剪切强度损伤因子 | 第136-137页 |
7.4.3 峰值前循环剪切强度计算公式 | 第137-139页 |
7.5 峰值后循环剪切强度损伤规律 | 第139-141页 |
7.5.1 循环剪切次数和剪切位移对剪切强度损伤影响规律 | 第139-140页 |
7.5.2 法向应力对剪切强度影响规律 | 第140-141页 |
7.5.3 峰值后循环剪切强度计算公式 | 第141页 |
7.6 动剪切模量变化规律 | 第141-145页 |
7.6.1 动剪切模量计算 | 第141-142页 |
7.6.2 动剪切模量影响因素 | 第142-144页 |
7.6.3 拟合公式 | 第144-145页 |
7.7 循环剪切中的能量损耗 | 第145-150页 |
7.7.1 滞回环面积计算公式 | 第145-146页 |
7.7.2 滞回环面积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6-149页 |
7.7.3 拟合公式 | 第149-150页 |
7.8 讨论 | 第150-152页 |
7.9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8 结论 | 第154-16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4-157页 |
8.2 创新点 | 第157-160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60-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5-17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