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8-19页 |
1 绪论 | 第19-4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31页 |
1.1.1 国内外风电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1.2 风电功率输出特性 | 第21-25页 |
1.1.3 电力系统中的备用 | 第25-28页 |
1.1.4 风电接入对运行备用的影响 | 第28-30页 |
1.1.5 风电接入后运行备用的相关问题 | 第30-31页 |
1.2 备用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31-42页 |
1.2.1 备用容量获取的研究现状 | 第31-35页 |
1.2.2 备用容量确定的研究现状 | 第35-40页 |
1.2.3 备用费用分摊的研究现状 | 第40-42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 第42-44页 |
2 备用的基本理论 | 第44-57页 |
2.1 备用的价值 | 第44-45页 |
2.2 备用的来源 | 第45-50页 |
2.2.1 发电侧备用 | 第45-47页 |
2.2.2 需求侧备用 | 第47-50页 |
2.3 备用的成本 | 第50-53页 |
2.3.1 发电侧备用成本 | 第50-52页 |
2.3.2 需求侧备用成本 | 第52-53页 |
2.4 备用市场的组织模式 | 第53-56页 |
2.4.1 备用的报价 | 第53-55页 |
2.4.2 备用的竞标与结算 | 第55-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3 含风电系统负荷备用的获取 | 第57-79页 |
3.1 含风电系统负荷备用需求变化分析 | 第57-61页 |
3.1.1 负荷备用需求分析 | 第57-59页 |
3.1.2 负荷备用增量特性分析 | 第59-60页 |
3.1.3 可中断负荷参与提供备用的优势 | 第60-61页 |
3.2 高赔偿可中断负荷(ILH)参与的负荷备用获取 | 第61-71页 |
3.2.1 ILH参与负荷备用的获取 | 第61-62页 |
3.2.2 备用获取比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页 |
3.2.3 发电侧备用成本计算 | 第62-63页 |
3.2.4 ILH备用成本计算 | 第63-64页 |
3.2.5 ILH和发电侧备用联合获取模型 | 第64-65页 |
3.2.6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65-66页 |
3.2.7 算例分析 | 第66-71页 |
3.3 两种可中断负荷(IL)参与的负荷备用获取 | 第71-78页 |
3.3.1 两种几与发电侧备用方式的相互配合 | 第71页 |
3.3.2 ILL备用成本计算 | 第71-72页 |
3.3.3 获取模型的建立 | 第72-73页 |
3.3.4 算例分析 | 第73-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4 含风电系统运行备用容量确定与获取的联合优化 | 第79-99页 |
4.1 含风电系统的运行备用需求分析 | 第79-86页 |
4.1.1 引起备用需求的风险因素分析 | 第79-83页 |
4.1.2 考虑风电影响的系统发电裕度分布的计算 | 第83-84页 |
4.1.3 基于发电裕度分布的备用需求曲线 | 第84-86页 |
4.2 考虑需求侧可中断负荷的备用供给 | 第86-88页 |
4.3 含风电系统的运行备用容量确定与获取的联合优化 | 第88-91页 |
4.3.1 备用容量影响因素分析 | 第89页 |
4.3.2 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运行备用容量确定和获取的联合优化模型 | 第89-90页 |
4.3.3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90-91页 |
4.4 算例分析 | 第91-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5 含风电系统运行备用费用的分摊 | 第99-110页 |
5.1 基于风险分析的备用费用分摊原则 | 第99-101页 |
5.1.1 各风险因素对系统可靠性的影响分析 | 第99-100页 |
5.1.2 备用费用的分摊原则 | 第100-101页 |
5.1.3 两部制分摊的具体思路 | 第101页 |
5.2 备用费用的分摊方法 | 第101-104页 |
5.2.1 备用容量费用分段式分摊方法 | 第101-104页 |
5.2.2 备用电量费用的分摊方法 | 第104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104-109页 |
5.3.1 备用容量费用的分摊 | 第104-108页 |
5.3.2 备用电量费用的分摊 | 第108-10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结论 | 第110-111页 |
6.2 创新点摘要 | 第111页 |
6.3 展望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