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高新区防洪排涝规划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2 国内外城市防洪排涝概况 | 第13-15页 |
1.2.1 国内城市防洪排涝概况 | 第13-14页 |
1.2.2 国外城市防洪排涝概况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本情况 | 第18-30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18-26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1.3 水文气候 | 第20-22页 |
2.1.4 河流水系 | 第22-23页 |
2.1.5 洪水特性 | 第23-26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27页 |
2.2.1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6页 |
2.2.2 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6-27页 |
2.2.3 城市总体规划概况 | 第27页 |
2.3 历史洪涝灾害 | 第27-28页 |
2.4 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 第28-30页 |
第3章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 第30-47页 |
3.1 历次防洪规划治理 | 第30-31页 |
3.1.1 历次治理概况 | 第30页 |
3.1.2 历史防洪对策和防治措施 | 第30-31页 |
3.2 防洪排涝工程现状 | 第31-43页 |
3.2.1 河道治理及现状 | 第31-39页 |
3.2.2 水库现状 | 第39-42页 |
3.2.3 非工程措施现状 | 第42-43页 |
3.3 综合评价 | 第43-45页 |
3.3.1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 第43-44页 |
3.3.2 现状河道水质评价 | 第44-45页 |
3.3.3 雨洪利用情况现状 | 第45页 |
3.3.4 非工程体系评价 | 第45页 |
3.4 存在问题 | 第45-46页 |
3.5 规划的必要性 | 第46-47页 |
第4章 规划总则 | 第47-52页 |
4.1 规划依据 | 第47-48页 |
4.1.1 原城市防洪规划概况及防洪除涝措施 | 第47-48页 |
4.1.2 城市总体规划对城市防洪排涝的要求 | 第48页 |
4.2 指导思想 | 第48页 |
4.3 规划原则 | 第48-49页 |
4.4 规划任务和目标 | 第49页 |
4.4.1 规划任务 | 第49页 |
4.4.2 规划目标 | 第49页 |
4.5 规划标准 | 第49-51页 |
4.5.1 确定原则和依据 | 第49-50页 |
4.5.2 城市防洪标准 | 第50页 |
4.5.3 河道防洪排涝标准 | 第50-51页 |
4.6 水平年和规划范围 | 第51-52页 |
4.6.1 现状水平年 | 第51页 |
4.6.2 规划范围 | 第51-52页 |
第5章 洪水分析计算 | 第52-63页 |
5.1 东猪龙河设计洪水 | 第52-56页 |
5.1.1 设计暴雨计算 | 第52-53页 |
5.1.2 设计净雨计算 | 第53-54页 |
5.1.3 设计洪水推求 | 第54-56页 |
5.2 涝淄河设计洪水 | 第56-60页 |
5.2.1 设计暴雨计算 | 第56-57页 |
5.2.2 设计净雨计算 | 第57-58页 |
5.2.3 设计洪水推求 | 第58-60页 |
5.3 高新区东部防洪河道设计洪水 | 第60-63页 |
5.3.1 设计暴雨计算 | 第60页 |
5.3.2 设计净雨计算 | 第60-61页 |
5.3.3 设计洪水推求 | 第61-62页 |
5.3.4 成果确定 | 第62-63页 |
第6章 防洪工程设施规划 | 第63-79页 |
6.1 防洪工程总体布局 | 第63-65页 |
6.1.1 高新区防洪排涝核心问题 | 第63页 |
6.1.2 城市防洪总体布局 | 第63-65页 |
6.2 防洪骨干河道治理工程 | 第65-76页 |
6.2.1 东猪龙河 | 第65-68页 |
6.2.2 涝淄河 | 第68-71页 |
6.2.3 高新区东部防洪河道 | 第71-75页 |
6.2.4 太平水库下游河道 | 第75-76页 |
6.3 水库工程 | 第76-78页 |
6.4 清障规划 | 第78-79页 |
6.4.1 行洪、排涝障碍情况调查 | 第78页 |
6.4.2 清障原则和措施 | 第78页 |
6.4.3 清障规划 | 第78-79页 |
第7章 排涝工程设施规划 | 第79-89页 |
7.1 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 第79页 |
7.2 排涝对策研究 | 第79-80页 |
7.3 排涝工程总体布局 | 第80-81页 |
7.4 排涝水文计算 | 第81-83页 |
7.4.1 设计净雨计算方案 | 第81页 |
7.4.2 设计洪水核算 | 第81-83页 |
7.5 排涝河道整治工程 | 第83-89页 |
7.5.1 马家排沟 | 第83-84页 |
7.5.2 淄东铁路排沟 | 第84-85页 |
7.5.3 民营园东路排沟 | 第85页 |
7.5.4 花山水库下游排沟 | 第85-86页 |
7.5.5 北营路南侧排沟 | 第86页 |
7.5.6 高速公路现有桥涵过流能力分析 | 第86-88页 |
7.5.7 排涝河道规划断面要素 | 第88-89页 |
第8章 非工程设施规划 | 第89-94页 |
8.1 防洪指挥系统 | 第89-91页 |
8.1.1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89页 |
8.1.2 防洪、治涝工程指挥机构 | 第89页 |
8.1.3 防汛决策支持系统规划 | 第89-91页 |
8.2 防洪预案 | 第91-92页 |
8.2.1 洪涝风险分析 | 第91页 |
8.2.2 防洪预警系统 | 第91-92页 |
8.3 防灾、减灾 | 第92-94页 |
8.3.1 防灾减灾措施 | 第92页 |
8.3.2 防洪基金和洪水保险 | 第92-94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4-95页 |
9.1 结论 | 第94页 |
9.2 建议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