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语言之于道德教育的价值与运用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一、道德语言概述 | 第12-18页 |
(一) 道德语言的界定 | 第12页 |
(二) 道德语言的结构 | 第12-13页 |
(三) 道德语言的分类 | 第13-14页 |
(四) 道德语言的意义 | 第14-18页 |
1. 描述意义 | 第14-15页 |
2. 情感意义 | 第15-16页 |
3. 评价意义 | 第16-17页 |
4. 规范意义 | 第17-18页 |
二、道德语言的德育价值 | 第18-30页 |
(一) 道德语言之于德育文化环境的价值 | 第18-20页 |
(二) 道德语言之于德育过程的价值 | 第20-22页 |
1. 增强人的道德敏感力 | 第20-21页 |
2. 帮助人们进行价值澄清 | 第21页 |
3. 帮助人们接受道德劝服 | 第21-22页 |
(三) 道德语言的逻辑性质及其德育价值 | 第22-24页 |
1. "规约性"及其德育价值 | 第22-23页 |
2. "可普遍性"及其德育价值 | 第23-24页 |
(四) 道德语言的隐喻特性及其德育价值 | 第24-30页 |
1. 隐喻的概念及其本质 | 第24-25页 |
2. 隐喻的教育学意义 | 第25-26页 |
3. 隐喻的德育价值 | 第26-30页 |
三、道德语言在德育中的运用 | 第30-36页 |
(一) 道德语言运用的主要方式 | 第30-31页 |
1. 道德劝勉 | 第30页 |
2. 道德对话 | 第30-31页 |
3. 道德独语 | 第31页 |
(二) 道德语言在不同道德发展阶段的运用 | 第31-33页 |
1. 他律阶段:道德劝勉 | 第31-32页 |
2. 自律阶段:道德对话 | 第32页 |
3. 自由阶段:道德独语 | 第32-33页 |
(三) 道德语言的运用原则 | 第33-36页 |
1. 主体原则 | 第33-34页 |
2. 文本原则 | 第34页 |
3. 情境原则 | 第34页 |
4. 逻辑原则 | 第34-36页 |
四、加强德育教师的道德语言修养 | 第36-39页 |
(一) 语言修养重在内心的修炼 | 第36-38页 |
1. 表达"爱"与"善"的语言 | 第36-37页 |
2. 丰富的人格和开放的心态 | 第37-38页 |
(二) 语言修养需要提升理论水平 | 第38页 |
(三) 语言修养更需在实践中锤炼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