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9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7-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文献简评 | 第13-14页 |
三、基本框架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6页 |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6-18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一章 政治生态与全面从严治党的涵义及联系 | 第18-35页 |
一、政治生态 | 第18-22页 |
(一)政治生态的内涵 | 第18-19页 |
(二)政治生态的重要特征 | 第19-20页 |
(三)良好政治生态的标准 | 第20-21页 |
(四)政治生态研究视角 | 第21-22页 |
二、全面从严治党 | 第22-24页 |
三、政治生态与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关联 | 第24-35页 |
(一)稳定的政治生态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要条件 | 第24-30页 |
(二)全面从严治党的发展亦能推动和促进政治生态的重构和优化 | 第30-35页 |
第二章 转型期中国政治生态的变迁 | 第35-45页 |
一、政治结构由封闭转向开放 | 第35-38页 |
(一)国家权力在横向进一步完善 | 第35-36页 |
(二)社会权力逐渐增加 | 第36-37页 |
(三)官僚体系的开放与规范 | 第37-38页 |
二、政治认同的变化 | 第38-41页 |
(一)政治观念由“普遍顺从”转向“多元化”取向 | 第38-39页 |
(二)政治认同受影响 | 第39-40页 |
(三)政治信任度降低 | 第40-41页 |
三、政治参与的变化 | 第41-43页 |
(一)政治参与主体扩大 | 第42页 |
(二)政治参与方式更加灵活 | 第42-43页 |
(三)政治诉求多样化 | 第43页 |
四、政治传播途径与渠道发生变化 | 第43-45页 |
(一)信息化网络平台发展迅猛 | 第43-44页 |
(二)网络政治思想控制难度增大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政治生态困境 | 第45-57页 |
一、政治结构矛盾 | 第45-48页 |
(一)党和政府的职能与角色矛盾 | 第45-47页 |
(二)政形合一制度下的效率与民主的矛盾 | 第47-48页 |
二、政治制度所面临的部分困境 | 第48-51页 |
(一)制度仍需完善 | 第48-49页 |
(二)部分制度存在难执行的困境 | 第49-51页 |
三、政治文化所面临的部分困境 | 第51-55页 |
(一)受传统负面政治文化影响 | 第51-52页 |
(二)政治文化受西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 第52-54页 |
(三)国民政治素养存在不足 | 第54-55页 |
四、政治理论所面临的部分困境 | 第55-57页 |
(一)宏观层面政治言论控制较严格 | 第55-56页 |
(二)微观层面政治理论缺乏前沿研究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政治生态视域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路径分析 | 第57-73页 |
一、进一步完善政治结构 | 第57-59页 |
(一)进一步明细“党”“政”权责 | 第57-58页 |
(二)发挥第三方监督力量的作用 | 第58-59页 |
二、加强制度建设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 第59-65页 |
(一)创建政治生态视域下全面从严治党的党内法规体系 | 第59-62页 |
(二)完善制度祛除党内政治生态的糟粕 | 第62-65页 |
三、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文化 | 第65-68页 |
(一)开拓新平台进行全面从严治党的宣传教育 | 第65-67页 |
(二)加强教育纯净党员政治思想 | 第67-68页 |
四、博采众长汲取全面从严治党的先进经验 | 第68-73页 |
(一)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研究注重两大理论来源 | 第68-71页 |
(二)从微观和宏观层面都要鼓励政治理论研究 | 第71-72页 |
(三)加强全面从严治党理论研究与现实和实践相结合 | 第72-73页 |
结语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