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5页 |
1.1 新疆褐牛 | 第9页 |
1.2 单核苷酸多态性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 | 第9-10页 |
1.3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 第10-11页 |
1.4 单链构象多态性标记(SSCP) | 第11页 |
1.5 测序 | 第11-12页 |
1.6 公牛体尺及体重相关基因 | 第12-13页 |
1.6.1 MYF5基因 | 第12页 |
1.6.2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PARγ | 第12-13页 |
1.6.3 磷酸甘油酰基转移酶基因 | 第1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3-14页 |
1.8 研究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5-30页 |
2.1 体尺体重的比较研究 | 第15-1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2.1.2 试验牛的日粮组成和营养成分 | 第15-16页 |
2.1.3 试验牛的饲养管理 | 第16页 |
2.1.4 试验牛的测量方法 | 第16页 |
2.2 试验结果 | 第16-28页 |
2.2.1 体尺、体重数据统计 | 第16-18页 |
2.2.2 体重、日增重数据分析 | 第18-20页 |
2.2.3 不同品种牛体尺分析 | 第20-24页 |
2.2.4 不同品种牛体尺与体重、日增重的相关性 | 第24-25页 |
2.2.5 组内体尺与体重的比较分析 | 第25-28页 |
2.3 讨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基因SNP位点的多态性分析 | 第30-45页 |
3.1 试验样本的采集 | 第30页 |
3.2 主要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30页 |
3.3 溶液的配制 | 第30-31页 |
3.4 数据处理软件 | 第31页 |
3.5 试验方法与步骤 | 第31-34页 |
3.5.1 血液DNA的提取 | 第31-32页 |
3.5.2 血液DNA的纯度及提取质量的检测检测 | 第32-33页 |
3.5.3 引物的设计 | 第33页 |
3.5.4 PCR反应及其产物的检测 | 第33-34页 |
3.6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34-36页 |
3.6.1 基因频率以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 第35页 |
3.6.2 基因型频率公式为 | 第35页 |
3.6.3 群体杂合度 | 第35页 |
3.6.4 多态信息含量 | 第35-36页 |
3.6.5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 第36页 |
3.7 结果 | 第36-44页 |
3.8 讨论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体尺性状的关联分析 | 第45-48页 |
4.1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4.2 表型性状的记录 | 第4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5-47页 |
4.5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体重、日增重的关联分析 | 第48-51页 |
5.1 试验材料 | 第48页 |
5.2 表型性状的记录 | 第48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48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5.5 讨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体尺性状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1-55页 |
6.1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6.2 表型性状的测定 | 第51页 |
6.3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6.4 结果 | 第51-54页 |
6.4.1 PPARγ-exon7(74)-intron2(133、17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1-52页 |
6.4.2 MYF5-exon1(236)-intron1(633)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2页 |
6.4.3 AGPAT5-exon7(72、97)-intron3(501、515、55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2-54页 |
6.5 讨论 | 第54-55页 |
6.5.1 PPARγ-exon7(74)-intron2(133、17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4页 |
6.5.2 MYF5-exon1(236)-intron1(633)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4页 |
6.5.3 AGPAT5-exon7(72、97)-intron3(501、515、55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4-55页 |
第七章 体重、日增重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5-59页 |
7.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7.2 表型性状的测定 | 第55页 |
7.3 试验方法 | 第55页 |
7.4 结果 | 第55-57页 |
7.4.1 PPARγ-exon7(74)-intron2(133、17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5-56页 |
7.4.2 MYF5-exon1(236)-intron1(633)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6页 |
7.4.3 AGPAT5-exon7(72、97)-intron3(501、515、55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6-57页 |
7.5 讨论 | 第57-59页 |
7.5.1 PPARγ-exon7(74)-intron2(133、17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7页 |
7.5.2 MYF5-exon1(236)-intron1(633)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7-58页 |
7.5.3 AGPAT5-exon7(72、97)-intron3(501、515、550)基因的基因组型分析 | 第58-59页 |
第八章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