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交换形式、结构性权力对同乡信任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4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2-13页
    1.4 研究框架第13-14页
第2章 文献回顾第14-24页
    2.1 交换及交换形式第14-15页
        2.1.1 交换第14页
        2.1.2 交换形式第14-15页
    2.2 权力与结构性权力第15-16页
    2.3 关系与同乡关系第16-18页
        2.3.1 中国人的关系第16-17页
        2.3.2 同乡关系第17-18页
    2.4 信任的相关研究第18-24页
        2.4.1 信任的基本概念第18-19页
        2.4.2 交换形式与信任第19-21页
        2.4.3 结构性权力与信任第21页
        2.4.4 Molm关于结构性权力、交换形式与信任关系的实验研究第21-22页
        2.4.5 同乡信任第22-24页
第3章 研究设计第24-33页
    3.1 变量的操作化第24-27页
        3.1.1 结构性权力第24-25页
        3.1.2 交换形式第25页
        3.1.3 同乡关系第25页
        3.1.4 信任第25-26页
        3.1.5 积极情感第26页
        3.1.6 情感承诺第26页
        3.1.7 行为性承诺第26页
        3.1.8 不平等性第26-27页
    3.2 研究假设第27-28页
    3.3 研究方法第28-31页
        3.3.1 实验设计第28-31页
        3.3.2 访谈法第31页
    3.4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4章 交换形式、结构性权力对同乡信任的影响分析第33-62页
    4.1 交换形式对同乡信任的影响分析第33-38页
        4.1.1 两种交换形式下的同乡信任(A对B)有显著差异第33-34页
        4.1.2 两种交换形式下的同乡信任(B对A)有显著差异第34-35页
        4.1.3 互惠交换形式更易产生同乡信任第35-38页
    4.2 结构性权力对同乡信任的影响分析第38-42页
        4.2.1 两种权力结构下的同乡信任有显著差异第39-40页
        4.2.2 低权条件下更易产生同乡信任第40-41页
        4.2.3 自我归类、关系逻辑与信任第41-42页
    4.3 交换形式的调节作用第42-45页
        4.3.1 调节效应第42页
        4.3.2 交换形式对结构性权力与同乡信任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分析第42-45页
    4.4 行为承诺、不平等性是结构性权力与同乡信任关系的中介变量第45-51页
        4.4.1 中介效应第46页
        4.4.2 行为承诺对结构性权力与同乡信任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6-48页
        4.4.3 不平等性对结构性权力与同乡信任关系的中介效应分析第48-51页
    4.5 交换形式与结构性权力下的同乡与非同乡信任之比较第51-55页
        4.5.1 同乡与非同乡信任差异显著,与交换形式和结构性权力无关第51-54页
        4.5.2 背后的原因——中国人信任的“差序格局”第54-55页
    4.6 其他研究发现第55-60页
        4.6.1 低权者(B)的同乡信任比高权者(A)的同乡信任高第55-57页
        4.6.2 积极情感、情感承诺与同乡信任正相关第57-60页
        4.6.3 同乡信任逐步增强第60页
    4.7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5章 结论及讨论第62-65页
    5.1 结论第62-63页
        5.1.1 本研究的实验结论第62-63页
        5.1.2 进一步研究之处第63页
    5.2 讨论部分第63-65页
        5.2.1 理论层面的问题第63-64页
        5.2.2 实践层面的问题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附录1 信任测量量表第72-73页
附录2 情感承诺、积极情感测量量表第73-74页
附录3 实验主要访谈提纲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乡土秩序的式微与重建--基于宁波R村“文化礼堂”的考察
下一篇:“社会—人口”竞争论与现代中国社会的构建--陈达社会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