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3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阳光私募基金及基金经理的整体状况 | 第21-33页 |
2.1 阳光私募基金概述 | 第21-25页 |
2.1.1 阳光私募基金的定义 | 第21页 |
2.1.2 阳光私募基金的分类 | 第21-22页 |
2.1.3 阳光私募基金的特征 | 第22-23页 |
2.1.4 阳光私募基金与其他基金的比较分析 | 第23-25页 |
2.2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 第25-29页 |
2.2.1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产生 | 第25-26页 |
2.2.2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的发展现状 | 第26页 |
2.2.3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现存问题 | 第26-27页 |
2.2.4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相关法律法规 | 第27-29页 |
2.3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整体状况分析 | 第29-32页 |
2.3.1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概况 | 第29页 |
2.3.2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派系类别 | 第29-30页 |
2.3.3 我国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现存问题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理论概述 | 第33-39页 |
3.1 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定义 | 第33页 |
3.2 投资决策体系中基金经理的作用 | 第33-34页 |
3.2.1 阳光私募基金的投资决策体系 | 第33页 |
3.2.2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的作用 | 第33-34页 |
3.3 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评价方法 | 第34-38页 |
3.3.1 TM模型 | 第34-35页 |
3.3.2 HM模型 | 第35页 |
3.3.3 其他评价方法 | 第35-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的实证研究 | 第39-60页 |
4.1 样本数据的选取及来源说明 | 第39-40页 |
4.1.1 阳光私募基金数据的选取及来源说明 | 第39-40页 |
4.1.2 无风险利率的选取及来源说明 | 第40页 |
4.1.3 市场收益率的选取及来源说明 | 第40页 |
4.2 实证过程及结果 | 第40-55页 |
4.2.1 “调整市场”阶段基金经理的证券投资选择能力 | 第40-45页 |
4.2.2 “上升市场”阶段基金经理的证券投资选择能力 | 第45-50页 |
4.2.3 “下降市场”阶段基金经理的证券投资选择能力 | 第50-55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5章 阳光私募基金经理证券投资选择能力提升对策 | 第60-65页 |
5.1 对各派系基金经理的建议 | 第60-61页 |
5.1.1 对公募派基金经理的建议 | 第60页 |
5.1.2 对券商派基金经理的建议 | 第60-61页 |
5.1.3 对民间派基金经理的建议 | 第61页 |
5.2 对阳光私募基金公司的建议 | 第61-63页 |
5.2.1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第61-62页 |
5.2.2 强化投委会职能 | 第62页 |
5.2.3 优化资产配置 | 第62-63页 |
5.3 对证券监管部门的建议 | 第63页 |
5.3.1 严审入行资质 | 第63页 |
5.3.2 重视行业培训 | 第63页 |
5.3.3 完善考核机制 | 第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