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IPv6网络数据流并行分析负载均衡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13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论文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 论文组织结构第12-13页
第2章 相关技术研究第13-24页
    2.1 引言第13页
    2.2 IPv6网络数据流特征第13-17页
        2.2.1 IPv6网际协议数据格式第13-15页
        2.2.2 IPv6定义的地址类型第15-16页
        2.2.3 IPv6地址前缀特征第16-17页
    2.3 负载均衡技术需解决的问题第17页
    2.4 典型负载均衡技术概述第17-23页
        2.4.1 静态负载均衡算法第18-20页
        2.4.2 动态负载均衡算法第20-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面向IPV6数据流并行分析的哈希算法研究第24-39页
    3.1 引言第24页
    3.2 哈希算法在负载均衡中的评价标准第24-26页
    3.3 传统哈希算法及其性能分析第26-29页
        3.3.1 比特随机运算的分析第26页
        3.3.2 异或位移运算的分析第26-27页
        3.3.3 传统哈希算法分析第27-29页
    3.4 面向IPv6数据流并行分析的哈西算法第29-38页
        3.4.1 IPv6在线数据集分析第29-31页
        3.4.2 哈希算法设计方案第31-34页
        3.4.3 实验对比分析第34-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数据流并行分析动态负载均衡技术第39-54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并行分析中负载均衡问题描述第39-41页
    4.3 并行分析中负载评价指标第41-43页
        4.3.1 负载评价影响因子第41-42页
        4.3.2 负载评价方法第42-43页
    4.4 面向数据流并行分析的自适应负载均衡第43-48页
        4.4.1 目标系统结构模型第43-44页
        4.4.2 自适应负载均衡算法的设计第44-48页
    4.5 实验对比分析第48-53页
        4.5.1 实验环境简介第48-49页
        4.5.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第49-53页
    4.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9-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移动计算环境下检查点存储管理技术研究
下一篇:一种基于聚类的语义l-多样性隐私保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