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18页 |
1. 霍乱弧菌的危害 | 第13-14页 |
2. 霍乱弧菌的常规检测技术 | 第14-17页 |
2.1 传统检测方法 | 第14-15页 |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5-17页 |
2.2.1 聚合酶链反应 | 第15-16页 |
2.2.2 基因芯片 | 第16页 |
2.2.3 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 | 第16-17页 |
2.3 免疫学方法 | 第17页 |
2.3.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第17页 |
2.3.2 免疫胶体金技术 | 第17页 |
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创新点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基于稀土纳米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的高灵敏霍乱弧菌检测技术研究 | 第18-74页 |
1. 前言 | 第18-19页 |
1.1 免疫层析技术概述 | 第18页 |
1.2 上转发光免疫层析技术的优势及其应用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32页 |
2.1 霍乱单抗制备与评价 | 第19-21页 |
2.1.1 材料 | 第19-20页 |
2.1.2 实验菌株的培养 | 第20页 |
2.1.3 实验动物的免疫 | 第20页 |
2.1.4 细胞融合及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和克隆化 | 第20-21页 |
2.1.5 单抗分型 | 第21页 |
2.1.6 腹水单抗的制备及纯化 | 第21页 |
2.1.7 抗体效价评价 | 第21页 |
2.2 霍乱弧菌O1群小川型检测拭纸的研发 | 第21-31页 |
2.2.1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2 方法 | 第22-31页 |
2.3 霍乱弧菌O1群检测拭纸的研发 | 第31页 |
2.4 霍乱流行株检测拭纸的研发 | 第31-32页 |
2.4.1 材料与仪器 | 第31页 |
2.4.2 方法 | 第31-32页 |
2.5 不同分辨率的三靶标霍乱弧菌检测拭纸的研发 | 第32页 |
2.5.1 拭纸研制 | 第32页 |
2.5.2 敏感性、线性、精密性评价 | 第32页 |
2.5.3 特异性评价 | 第32页 |
2.5.4 现场评价 | 第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74页 |
3.1 霍乱单抗性能评价 | 第32-34页 |
3.1.1 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建立及抗体分型 | 第32-33页 |
3.1.2 效价测定 | 第33-34页 |
3.2 霍乱弧菌O1群小川型检测拭纸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 第34-40页 |
3.2.1 拭纸敏感性、线性与精密性评价 | 第34-35页 |
3.2.2 拭纸特异性评价 | 第35-37页 |
3.2.3 拭纸覆盖度评价 | 第37-40页 |
3.3 霍乱弧菌O1群检测拭纸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 第40-49页 |
3.3.1 拭纸敏感性、线性与精密性评价 | 第40-45页 |
3.3.2 拭纸特异性评价 | 第45-47页 |
3.3.3 拭纸覆盖度评价 | 第47-49页 |
3.4 霍乱流行株检测拭纸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 第49-60页 |
3.4.1 拭纸敏感性、线性与精密性评价 | 第49-56页 |
3.4.2 拭纸特异性评价 | 第56-57页 |
3.4.3 拭纸覆盖度评价 | 第57-60页 |
3.5 不同分辨率的三靶标霍乱弧菌检测拭纸的的研制和性能评价 | 第60-74页 |
3.5.1 拭纸敏感性、线性与精密性 | 第60-67页 |
3.5.2 拭纸特异性 | 第67-70页 |
3.5.3 拭纸覆盖度评价 | 第70-74页 |
讨论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