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安多县巴布茸西铅锌矿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预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0页 |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化探研究现状、主要进展 | 第11-12页 |
1.4 研究区范围与自然地理条件 | 第12-14页 |
1.5 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6 研究区以往工作总结及本次工作量 | 第14-18页 |
1.6.1 以往地质和研究工作简介 | 第14-15页 |
1.6.2 以往综合研究工作简介 | 第15-16页 |
1.6.3 本次工作量 | 第16页 |
1.6.4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9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第18-20页 |
2.1.1 班公错—怒江缝合带 | 第18页 |
2.1.2 羌塘地块 | 第18-19页 |
2.1.3 金沙江缝合带 | 第19页 |
2.1.4 开心岭隆起 | 第19-20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0-23页 |
2.2.1 石炭系 | 第20页 |
2.2.2 二叠系 | 第20页 |
2.2.3 三叠系 | 第20-21页 |
2.2.4 侏罗系 | 第21页 |
2.2.5 古近系 | 第21-23页 |
2.2.6 第四系 | 第23页 |
2.3 区域岩浆岩 | 第23-24页 |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4-26页 |
2.4.1 区域重力特征 | 第24页 |
2.4.2 区域磁场特征 | 第24-26页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6-27页 |
2.6 区域遥感特征 | 第27页 |
2.7 区域矿产 | 第27-29页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29-33页 |
3.1 概论 | 第29-30页 |
3.2 地层 | 第30-31页 |
3.2.1 古近系 | 第30页 |
3.2.2 第四系 | 第30-31页 |
3.3 构造及岩浆岩 | 第31页 |
3.4 矿化和蚀变 | 第31页 |
3.5 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主要工作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3-42页 |
4.1 化探工作方法 | 第33-36页 |
4.1.1 土壤地球化学简介 | 第33-34页 |
4.1.2 野外工作部署 | 第34页 |
4.1.3 样品采集和加工 | 第34-35页 |
4.1.4 样品分析方法及质量 | 第35页 |
4.1.5 资料整理 | 第35-36页 |
4.2 土壤地球化学参数 | 第36-39页 |
4.2.1 数据基本特征 | 第36-37页 |
4.2.2 丰度系数和变异系数 | 第37-38页 |
4.2.3 偏度系数及峰度系数 | 第38-39页 |
4.3 物探工作方法 | 第39-42页 |
4.3.1 测网布设 | 第39页 |
4.3.2 激电中梯 | 第39-41页 |
4.3.3 质量评述 | 第41页 |
4.3.4 物探图件编制 | 第41-42页 |
第5章 单元素异常评价与多元统计分析 | 第42-55页 |
5.1 背景值及异常下限的确定 | 第42页 |
5.1.1 迭代法 | 第42页 |
5.2 单元素异常评价 | 第42-49页 |
5.3 多元统计分析 | 第49-54页 |
5.3.1 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5.3.2 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5.3.3 因子分析 | 第52-54页 |
5.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物化探成果解释与成矿预测 | 第55-63页 |
6.1 化探异常圈定原则 | 第55页 |
6.2 化探综合异常圈定与评价 | 第55-57页 |
6.3 激电中梯特征及解释 | 第57-60页 |
6.3.1 研究区电性总体特征 | 第57-59页 |
6.3.2 异常分述 | 第59-60页 |
6.4 预测靶区圈定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主要认识与结论 | 第63-6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