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英文摘要 | 第7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基于物象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 | 第10-30页 |
1. 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简史 | 第10-26页 |
1.1 中药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 | 第11-17页 |
1.2 中药药性理论的创新发展 | 第17-22页 |
1.3 药性理论的总结完善 | 第22-26页 |
2. 取象思维模式研究中药药性理论源流述要 | 第26-30页 |
2.1“象”及“象思维” | 第26-27页 |
2.2 中药药性领域中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 第27-28页 |
2.3 象思维在药性理论研究中的应用 | 第28-30页 |
第二部分 唇形科中药基原物象与寒热药性的相关性研究 | 第30-95页 |
1.研究思路 | 第30页 |
2.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3.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4.研究结果 | 第35-93页 |
4.1 方差分析 | 第35页 |
4.2 t检验 | 第35-36页 |
4.3 关联规则 | 第36-93页 |
5. 小结 | 第93-95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95-102页 |
1.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95-96页 |
2.基于唇形科的“基原物象-寒热药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96-99页 |
3.“象思维”在药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第99-102页 |
第四部分 创新与不足 | 第102-103页 |
第五部分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综述 | 第107-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个人简介 | 第115-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