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导论 | 第11-17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1、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3、研究述评 | 第16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6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一、中国政党协商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 第17-26页 |
| (一) 中国政党协商的内涵与特点 | 第17-19页 |
| 1、中国政党协商的概念 | 第17页 |
| 2、中国政党协商的特点 | 第17-19页 |
| (二) 中国政党协商的基本原则 | 第19-20页 |
| 1、共产党的领导原则 | 第19页 |
| 2、平等、法治原则 | 第19-20页 |
| 3、程序性与实效性相统一原则 | 第20页 |
| (三) 中国政党协商的理论依据 | 第20-26页 |
| 1、马克思恩格斯的民主政治理论与政党关系理论 | 第20-23页 |
| 2、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理论 | 第23-24页 |
| 3、发达国家协商民主理论 | 第24-26页 |
| 二、中国政党协商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困境 | 第26-34页 |
| (一) 中国政党协商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26-28页 |
| 1、中国政党协商的制度确立与曲折(1949——1978年) | 第26-27页 |
| 2、中国政党协商的内涵拓展与改革(1978——2012年) | 第27页 |
| 3、中国政党协商的制度转型与深化(2012——至今) | 第27-28页 |
| (二) 中国政党协商现存的主要问题 | 第28-34页 |
| 1、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与境界问题 | 第29-30页 |
| 2、协商主体的协商能力与方法问题 | 第30-32页 |
| 3、协商过程的制度化与规范性问题 | 第32-34页 |
| 三、中国政党协商的优化与完善路径 | 第34-40页 |
| (一) 提高协商主体的协商意识与协商能力 | 第34-35页 |
| (二) 规范协商过程的程序性、民主性、公开性 | 第35-37页 |
| (三) 推进政党协商的制度完善与机制优化 | 第37-39页 |
| (四) 构建政党协商的政治生态 | 第39-40页 |
| 结语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