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3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一、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 (一) 技术创新理论 | 第15页 |
| (二) 效率理论 | 第15-16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 (一) 技术创新效率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 (二) 交叉效率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 (三) 研究评述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概况 | 第21-26页 |
| 一、"中国制造2025"概念的提出及行业分类 | 第21-22页 |
| 二、"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的选取 | 第22-26页 |
| 第四章 数据来源、指标选取与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 一、数据来源 | 第26页 |
| 二、指标选取 | 第26-27页 |
| 三、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 | 第27-30页 |
| (一) DEA评价方法 | 第27页 |
| (二) 交叉效率评价模型 | 第27-30页 |
| 第五章 "中国制造2025"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第30-49页 |
| 一、基于DEA的技术创新效率评价 | 第30-36页 |
| (一) 效率分析 | 第31-32页 |
| (二) 行业分析 | 第32-33页 |
| (三) 投影分析 | 第33-36页 |
| 二、基于交叉效率模型的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 第36-41页 |
| (一) 仁慈型交叉效率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 (二) 进取型交叉效率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三) 两种交叉效率模型评价结果比较 | 第39-41页 |
| 三、基于理想决策单元求解策略的交叉效率评价模型 | 第41-49页 |
| (一) 理想决策单元及求解模型 | 第41-43页 |
| (二) 理想决策单元交叉效率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三) 三种交叉效率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第45-49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 第49-52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49-50页 |
| 二、对策建议 | 第50-51页 |
| 三、研究展望 | 第51-52页 |
| (一) 研究不足 | 第51页 |
| (二) 未来展望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附录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页 |
| 一、已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
| 二、主持及参与项目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