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绪论 | 第9-27页 |
| 1.1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及分类 | 第9-10页 |
| 1.2 D-A型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及表征 | 第10-13页 |
| 1.2.1 D-A型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0-12页 |
| 1.2.2 D-A型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性能表征 | 第12-13页 |
| 1.3 有机光伏材料 | 第13-22页 |
| 1.3.1 有机光伏受体材料 | 第13-15页 |
| 1.3.2 有机光伏给体材料 | 第15-16页 |
| 1.3.3 低聚噻吩类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 | 第16-18页 |
| 1.3.4 末端强吸电子基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 | 第18页 |
| 1.3.5 三苯胺类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 | 第18-20页 |
| 1.3.6 吡咯并吡咯二酮类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 | 第20-22页 |
| 1.4 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设计原理 | 第22-25页 |
| 1.4.1 理想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性质要求 | 第22页 |
| 1.4.2 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结构设计 | 第22-25页 |
| 1.5 基于DPP的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设计思路 | 第25-27页 |
| 2 实验部分 | 第27-43页 |
| 2.1 仪器和药品 | 第27-29页 |
| 2.1.1 试剂与原料 | 第27-28页 |
| 2.1.2 实验仪器 | 第28-29页 |
| 2.2 试剂的预处理 | 第29页 |
| 2.2.1 四氢呋喃(THF)的精制 | 第29页 |
| 2.2.2 甲苯的精制 | 第29页 |
| 2.3 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的合成 | 第29-41页 |
| 2.3.1 吡咯并吡咯二酮(DPP)为中心的吸电子单元的合成 | 第29-33页 |
| 2.3.2 基于三苯胺的给电子单元的合成 | 第33-37页 |
| 2.3.3 A-A-A型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合成 | 第37-39页 |
| 2.3.4 D-A-D型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合成 | 第39-41页 |
| 2.4 光伏器件的制作与表征 | 第41-43页 |
| 3 A-A-A型有机小分子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第43-51页 |
| 3.1 合成结果 | 第43页 |
| 3.2 高斯理论计算 | 第43-44页 |
| 3.3 紫外-可见吸收 | 第44-46页 |
| 3.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6-48页 |
| 3.5 器件光伏性能测试 | 第48-50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4 D-A-D型有机小分子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第51-58页 |
| 4.1 合成结果 | 第51页 |
| 4.2 高斯理论计算 | 第51-53页 |
| 4.3 紫外-可见吸收 | 第53-54页 |
| 4.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54-56页 |
| 4.5 器件光伏性能测试 | 第56-5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 附录A 合成分子的NMR谱图 | 第67-7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