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二、 关于本罪的对象“虚假恐怖信息” | 第15-21页 |
(一) 学术界关于“虚假恐怖信息”的基本观点及评述 | 第15-18页 |
(二) 司法解释关于“虚假恐怖信息”规定的进步及其局限 | 第18页 |
(三) 笔者对于“虚假恐怖信息”的进一步思考 | 第18-21页 |
三、 对本罪客观行为方式的探讨 | 第21-26页 |
(一) “编造”的概念 | 第21-22页 |
(二) “故意传播”的含义 | 第22-24页 |
(三) “放任传播”的内涵 | 第24-26页 |
四、 如认定本罪成立条件之“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 第26-31页 |
(一) 《司法解释》出台之前学术界关于“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主张 | 第27页 |
(二) 《司法解释》有关“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规定及笔者评述 | 第27-31页 |
五、 关于本罪的未完成形态 | 第31-33页 |
(一) 本罪的预备形态 | 第31-32页 |
(二) 本罪的犯罪未遂、中止 | 第32-33页 |
六、 本罪与相似犯罪的比较 | 第33-37页 |
(一) 以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的方式敲诈勒索行为的定性 | 第33-34页 |
(二) 本罪与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区别 | 第34-36页 |
(三) 本罪与编造并传播证券、期货交易虚假信息罪 | 第36-37页 |
七、 本罪的司法完善建议 | 第37-39页 |
(一) 进一步完善“虚假恐怖信息”的有关规定 | 第37页 |
(二) 对“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有关问题进行具体规定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