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外科学各论论文--头部及神经外科学论文--脊髓论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慢性期脊髓损伤的基础研究和转化探索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语/符号说明第12-14页
前言第14-18页
    研究现状、成果第14-17页
    研究目的、方法第17-18页
一、大鼠慢性期脊髓损伤模型建立与统一性评估第18-35页
    1.1 对象和方法第18-24页
        1.1.1 实验材料第18-20页
        1.1.2 实验方法第20-24页
    1.2 结果第24-29页
        1.2.1 动物一般情况第24-25页
        1.2.2 BBB评分第25页
        1.2.3 核磁共振(MR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第25-29页
        1.2.4 免疫荧光染色第29页
    1.3 讨论第29-34页
        1.3.1 慢性期脊髓损伤动物模型第29-30页
        1.3.2 SCI动物模型的几种行为学评价方法第30-32页
        1.3.3 弥散张量成像与纤维束跟踪成像的应用第32-34页
    1.4 小结第34-35页
二、MRI介导下SCI后大鼠磁性纳米粒子脊髓空洞内定位移植第35-42页
    2.1 对象和方法第35-39页
        2.1.1 实验材料第35-37页
        2.1.2 实验方法第37-39页
    2.2 结果第39页
        2.2.1 磁性纳米粒子鉴定第39页
        2.2.2 MRI鉴定第39页
        2.2.3 动物一般情况第39页
        2.2.4 脊髓损伤后空洞定位情况第39页
        2.2.5 脊髓损伤后空洞的定位情况第39页
    2.3 讨论第39-41页
        2.3.1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现状第39-40页
        2.3.2 脊髓损伤后细胞移植途径第40-41页
    2.4 小结第41-42页
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与鉴定第42-49页
    3.1 对象和方法第42-46页
        3.1.1 实验材料第42-43页
        3.1.2 实验方法第43-46页
    3.2 结果第46页
        3.2.1 细胞形态观察第46页
        3.2.2 细胞流式细胞仪鉴定第46页
    3.3 讨论第46-48页
        3.3.1 间充质干细胞第46-47页
        3.3.2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SCI的可行性第47-48页
    3.4 小结第48-49页
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慢性期SCI的实验研究第49-67页
    4.1 对象和方法第49-55页
        4.1.1 实验材料第49-50页
        4.1.2 实验方法第50-55页
    4.2 结果第55-61页
        4.2.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第55-56页
        4.2.2 肉眼评估第56页
        4.2.3 核磁共振第56-58页
        4.2.4 HE染色分析第58页
        4.2.5 免疫荧光染色第58-60页
        4.2.6 实验动物功能恢复情况第60-61页
    4.3 讨论第61-66页
        4.3.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SCI的潜在机制第61-62页
        4.3.2 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发病和修复第62-63页
        4.3.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SCI的临床转化第63-66页
    4.4 小结第66-67页
全文结论第67-68页
论文创新点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84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4-87页
附录第87-103页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第103-118页
    综述参考文献第114-118页
致谢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救助目标体系转化下的政府责任研究
下一篇:反联邦主义者:另一种“宪法之父”--以费城制宪为中心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