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民居地域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社会背景 | 第12页 |
1.1.2 行业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13-15页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2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传统民居地域性概述 | 第22-29页 |
2.1 建筑地域性的含义 | 第22-23页 |
2.1.1 地域性的含义 | 第22页 |
2.1.2 建筑地域性的含义 | 第22-23页 |
2.2 建筑地域性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2.2.1 地域自然因素 | 第23-25页 |
2.2.2 地域人文因素 | 第25-26页 |
2.2.3 经济技术因素 | 第26页 |
2.3 传统民居的建筑地域性表达 | 第26-28页 |
2.3.1 地域性对于传统民居的意义 | 第26-27页 |
2.3.2 传统民居的地域性表达方式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民居调研分析 | 第29-63页 |
3.1 青海河湟谷地地域概况 | 第29-34页 |
3.1.1 河湟谷地地理情况 | 第29-30页 |
3.1.2 河湟谷地地貌特征 | 第30-31页 |
3.1.3 河湟谷地气候特征 | 第31-33页 |
3.1.4 河湟谷地人文特征 | 第33-34页 |
3.2 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民居调研 | 第34-62页 |
3.2.1 调研概况 | 第34-36页 |
3.2.2 传统村落调研 | 第36-45页 |
3.2.3 传统民居调研 | 第45-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四章 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村落的地域性表达 | 第63-75页 |
4.1 青海河湟谷地村落选址的地域性表达 | 第63-68页 |
4.1.1 村落选址对气候的适应 | 第63-64页 |
4.1.2 村落选址对资源条件的适应 | 第64-67页 |
4.1.3 村落选址的风水学表达 | 第67-68页 |
4.2 青海河湟谷地村落布局的地域性表达 | 第68-73页 |
4.2.1 村落布局对地貌的适应 | 第68-69页 |
4.2.2 村落布局对气候的适应 | 第69-70页 |
4.2.3 村落布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 | 第70-72页 |
4.2.4 村落布局对宗教的回应 | 第72-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五章 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民居的地域性表达 | 第75-87页 |
5.1 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民居院落的地域性表达 | 第75-80页 |
5.1.1 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方式 | 第75-77页 |
5.1.2 人文特征的表达 | 第77-80页 |
5.2 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民居建筑单体的地域性表达 | 第80-84页 |
5.2.1 建筑单体的保温与防热 | 第80-81页 |
5.2.2 建筑单体对日照的调节 | 第81-83页 |
5.2.3 建筑单体对降水的适应 | 第83-8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4-87页 |
第六章 青海河湟谷地传统民居地域性影响因素总结 | 第87-99页 |
6.1 青海河湟谷地自然条件影响因素 | 第87-93页 |
6.1.1 青海河湟谷地气候特征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87-91页 |
6.1.2 青海河湟谷地地理地貌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91-92页 |
6.1.3 青海河湟谷地资源条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92-93页 |
6.2 青海河湟谷地人文特征影响因素 | 第93-96页 |
6.2.1 多民族聚居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94页 |
6.2.2 宗教因素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94-95页 |
6.2.3 民俗文化对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95-96页 |
6.3 青海河湟谷地经济技术影响因素 | 第96-98页 |
6.3.1 材料选择方面 | 第97页 |
6.3.2 建设方式 | 第97-9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99页 |
展望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