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基本框架 | 第10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1.5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2 林业碳汇交易概述 | 第12-19页 |
| 2.1 林业碳汇交易的概念 | 第12页 |
| 2.2 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 2.2.1 环境容量的有限性 | 第12-13页 |
| 2.2.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3页 |
| 2.2.3 环境公平理论 | 第13-14页 |
| 2.2.4 公民的碳权利理论 | 第14-15页 |
| 2.3 林业碳汇交易的法律性质 | 第15-16页 |
| 2.3.1 是一种合同行为 | 第15-16页 |
| 2.3.2 是一种要式法律行为 | 第16页 |
| 2.3.3 是一种双务法律行为 | 第16页 |
| 2.3.4 是一种持续性的法律行为 | 第16页 |
| 2.4 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 2.4.1 规范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需要 | 第16-17页 |
| 2.4.2 确立林业碳汇交易主体权责分配的需要 | 第17页 |
| 2.4.3 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 第17-19页 |
| 3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的缺陷 | 第19-22页 |
| 3.1 法律条文分散 | 第19页 |
| 3.2 产权归属不清 | 第19页 |
| 3.3 市场交易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19-20页 |
| 3.4 第三方评估、监管机构缺位 | 第20页 |
| 3.5 风险预防机制缺位 | 第20-21页 |
| 3.6 投资林业碳汇的积极性不足 | 第21-22页 |
| 4 国外林业碳汇交易经验借鉴 | 第22-25页 |
| 4.1 美国 | 第22-23页 |
| 4.1.1 重视立法 | 第22页 |
| 4.1.2 建立森林碳汇风险保障机制 | 第22页 |
| 4.1.3 建立森林碳汇交易中介服务机制 | 第22页 |
| 4.1.4 建立森林碳汇交易监管机制 | 第22-23页 |
| 4.2 新西兰 | 第23-25页 |
| 4.2.1 重立法 | 第23页 |
| 4.2.2 强化部门监管 | 第23页 |
| 4.2.3 实施配额分配 | 第23页 |
| 4.2.4 统一交易价格 | 第23-25页 |
| 5 我国林业碳汇交易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25-39页 |
| 5.1 立法完善 | 第25页 |
| 5.2 明晰林业碳汇产权归属 | 第25-28页 |
| 5.3 市场交易法律制度 | 第28-33页 |
| 5.3.1 交易主体 | 第28页 |
| 5.3.2 生效要件 | 第28-29页 |
| 5.3.3 交易价格 | 第29页 |
| 5.3.4 风险分配 | 第29-30页 |
| 5.3.5 权利义务转让 | 第30-31页 |
| 5.3.6 违约责任追究 | 第31-32页 |
| 5.3.7 纠纷解决机制 | 第32-33页 |
| 5.4 监管法律制度 | 第33-36页 |
| 5.4.1 环境监管法律制度 | 第33-35页 |
| 5.4.2 市场监管法律制度 | 第35-36页 |
| 5.5 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构建 | 第36-37页 |
| 5.6 林业碳汇风险预防机制 | 第37-38页 |
| 5.7 林业碳汇交易补偿法律制度 | 第38-39页 |
| 6 总结与展望 | 第39-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