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氮效率特性及评价指标的研究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1 引言第16-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1.1 提高氮肥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玉米持续增产的关键第16-17页
        1.1.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是充分挖掘内蒙古玉米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第17-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1 氮效率的基因型差异第18-19页
        1.2.2 氮高效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第19-21页
        1.2.3 碳氮转移分配与利用第21-22页
        1.2.4 氮效率差异的生理生化机制第22-24页
        1.2.5 玉米氮高效基因型的筛选指标第24-26页
2 氮高效杂交种的筛选及氮效率相关特性分析第26-46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2.1.1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第26页
        2.1.2 试验材料第26页
        2.1.3 试验设计第26页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26-27页
        2.1.5 数据计算方法第27-28页
        2.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44页
        2.2.1 不同氮效率杂交种氮效率及氮积累量比较第28-32页
        2.2.2 不同氮效率杂交种穗三叶特性比较第32-34页
        2.2.3 不同氮效率杂交种伤流液Aa与NO_3~--N浓度第34-35页
        2.2.4 不同氮效率杂交种产量及穗部特性比较第35-37页
        2.2.5 氮高效杂交种的筛选第37页
        2.2.6 不同氮效率杂交种氮效率相关和通径分析第37-41页
        2.2.7 不同氮效率杂交种氮效率相关指标主成分分析第41-44页
    2.3 小结第44-46页
        2.3.1 氮高效杂交种的筛选第44页
        2.3.2 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对氮效率的贡献第44页
        2.3.3 氮积累量对氮效率的贡献第44-45页
        2.3.4 穗三叶特性对氮效率的贡献第45页
        2.3.5 穗部性状对氮效率的贡献第45-46页
3 氮高效自交系筛选及氮效率相关特性分析第46-6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6-47页
        3.1.1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第46页
        3.1.2 试验材料第46页
        3.1.3 试验设计第46-47页
        3.1.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47页
        3.1.5 数据计算方法第47页
        3.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7-64页
        3.2.1 不同氮效率自交系氮效率分析第47-52页
        3.2.2 氮高效自交系的筛选第52页
        3.2.3 氮高效筛选指标的比较分析第52-62页
        3.2.4 不同氮效率自交系氮效率相关指标主成分分析第62-64页
    3.3 小结第64-66页
        3.3.1 高产氮高效基因型的筛选第64页
        3.3.2 氮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第64页
        3.3.3 氮积累量对氮效率的贡献第64-65页
        3.3.4 穗三叶、伤流液特性对氮效率的贡献第65页
        3.3.5 穗部性状对氮效率的贡献第65-66页
4 玉米氮高效自交系及组合配合力评价第66-100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6-68页
        4.1.1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第66页
        4.1.2 供试材料第66页
        4.1.3 试验设计第66页
        4.1.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66-67页
        4.1.5 数据计算方法第67-68页
        4.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6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68-98页
        4.2.1 玉米氮高效杂交组合的筛选第68-72页
        4.2.2 杂交组合配合力分析第72-82页
        4.2.3 杂种优势分析第82-96页
        4.2.4 亲子相关性分析第96-98页
    4.3 小结第98-100页
        4.3.1 高效型组合的筛选及其配合力、杂种优势表现第98页
        4.3.2 遗传力及亲子相关性第98-100页
5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与杂交组合氮效率特性差异分析第100-116页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第100-102页
        5.1.1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第100页
        5.1.2 试验材料第100页
        5.1.3 试验设计第100页
        5.1.4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100-101页
        5.1.5 数据计算方法第101-102页
        5.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102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102-114页
        5.2.1 杂交种与组合氮效率特性分析第102-105页
        5.2.2 杂交种与组合氮积累特性分析第105-107页
        5.2.3 杂交种与组合穗三叶生理特性分析第107-111页
        5.2.4 杂交种与组合碳氮转移特性分析第111-113页
        5.2.5 杂交种与组合产量比较第113-114页
    5.3 小结第114-116页
        5.3.1 高效型杂交种与组合氮效率的差异第114页
        5.3.2 高效型杂交种与组合子粒产量与氮积累的差异第114-115页
        5.3.3 高效型杂交种与组合穗三叶特性的差异第115页
        5.3.4 高效型杂交种与组合穗部性状的差异第115-116页
6 玉米杂交种氮高效特性验证及评价指标第116-138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116-117页
        6.1.1 试验地及肥力状况第116页
        6.1.2 试验材料第116页
        6.1.3 试验设计第116页
        6.1.4 测定指标及方法第116页
        6.1.5 数据计算方法第116-117页
        6.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117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117-136页
        6.2.1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氮效率特性分析第117-119页
        6.2.2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碳氮积累特性分析第119-121页
        6.2.3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穗三叶特性分析第121-125页
        6.2.4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碳氮转移与分配第125-126页
        6.2.5 氮高效基因型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26-136页
    6.3 小结第136-138页
        6.3.1 氮效率差异的主要来源第136页
        6.3.2 碳氮积累特征第136-137页
        6.3.3 高产氮高效基因型评价指标第137-138页
7 结论与讨论第138-144页
    7.1 结论第138-140页
        7.1.1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自交系、优势组合的筛选第138页
        7.1.2 氮高效杂交组合与自交系亲本间氮效率的遗传特性第138页
        7.1.3 氮高效玉米杂交种与杂交组合氮效率相关特性差异第138-139页
        7.1.4 氮高效玉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139-140页
    7.2 讨论第140-144页
        7.2.1 玉米氮高效基因型的筛选指标第140-141页
        7.2.2 超高产玉米氮高效生理机制探讨第141-142页
        7.2.3 玉米超高产与氮高效协同实现的研究展望第142-144页
8 创新点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3页
作者简介第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一种CMOS数字校准片上RC振荡器的设计
下一篇:基于ARM9的液态气体组网监控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