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第一章 五台山佛文化及其发展历史、传承途径 | 第12-26页 |
第一节 五台山佛文化及其发展历史 | 第12-18页 |
一、五台山佛文化 | 第12-15页 |
二、五台山佛文化的发展历史 | 第15-18页 |
第二节 五台山佛文化的传承途径 | 第18-26页 |
一、以建立的寺庙为载体进行传承 | 第18页 |
二、以佛事活动为载体进行传承 | 第18-19页 |
三、以楹联为载体进行传承 | 第19页 |
四、以匾额为载体进行传承 | 第19-21页 |
五、以壁画为载体进行传承 | 第21页 |
六、以图书、杂志的出版发行为载体进行传承 | 第21-22页 |
七、以现代传媒为载体进行传承 | 第22页 |
八、以佛事教育及佛教人才的培养进行传承 | 第22-23页 |
九、以民间对佛教的信仰进行传承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五台山佛文化的特征、精神及道德内涵 | 第26-38页 |
第一节 五台山佛文化的特征 | 第26-29页 |
一、文殊道场 | 第26-27页 |
二、汉藏佛教并存 | 第27-28页 |
三、爱国色彩强烈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五台山佛文化的精神及道德内涵 | 第29-38页 |
一、五台山佛文化的精神 | 第29-31页 |
二、五台山佛文化的道德内涵 | 第31-38页 |
(一) 具有传统的佛文化的道德内涵 | 第31-34页 |
(二) 具有特殊的文殊智慧道德 | 第34-35页 |
(三) 具有特色鲜明的包容友善的道德 | 第35-38页 |
第三章 五台山佛文化对推进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引导向上向善 | 第38-41页 |
一、慈悲为怀的人本思想 | 第38-39页 |
二、因缘因果的主题教化 | 第39-40页 |
三、报恩报德的道德情感 | 第40页 |
四、五戒十善的道德准则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弘扬爱国主义 | 第41-45页 |
一、护国爱国的传统 | 第41-42页 |
二、坚持与时俱进 | 第42-43页 |
三、劝善教化、维护社会稳定 | 第43-44页 |
四、光大中华文化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传承包容和谐精神 | 第45-48页 |
一、和而不同、包容守中 | 第45-46页 |
二、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 | 第46页 |
三、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 第46-48页 |
结束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