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1-16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 四、创新点与难点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郭子章《老解》的社会与思想背景 | 第16-32页 |
| 一、政治黑暗,百姓忧苦 | 第16-19页 |
| 二、经济发展,风气改变 | 第19-20页 |
| 三、心学的兴盛 | 第20-32页 |
| (一) 阳明心学的产生及其内容 | 第20-24页 |
| (二) 阳明学派的形成 | 第24-25页 |
| (三) 阳明学派的分化 | 第25-32页 |
| 第二章 郭子章其人及其著述 | 第32-43页 |
| 一、生平 | 第32-33页 |
| 二、著述 | 第33-35页 |
| 三、思想 | 第35-43页 |
| 第三章 《老解》的主要内容 | 第43-68页 |
| 一、论“道” | 第45-49页 |
| (一) 玄妙之道 | 第45-47页 |
| (二) 自然之道 | 第47页 |
| (三) 道与德 | 第47-49页 |
| 二、论“无” | 第49-57页 |
| (一) 无名之始 | 第49-52页 |
| (二) 无物之物 | 第52-56页 |
| (三) 无用之用 | 第56-57页 |
| 三、论“仁义” | 第57-60页 |
| (一) 上仁上义 | 第57-59页 |
| (二) 无思无为 | 第59-60页 |
| 四、论“治”与“修” | 第60-68页 |
| (一) 治国之道 | 第60-64页 |
| (二) 修身之道 | 第64-68页 |
| 第四章 《老解》的诠释特点 | 第68-82页 |
| 一、以道家思想解释《老子》 | 第71-74页 |
| (一) 以老解老 | 第71-72页 |
| (二) 以庄解老 | 第72-73页 |
| (三) 以道教思想解老 | 第73-74页 |
| 二、以儒解老 | 第74-76页 |
| (一) 为老正名 | 第74-75页 |
| (二) 会通儒道 | 第75-76页 |
| 三、以佛解老 | 第76-79页 |
| 四、以史解老 | 第79-82页 |
| 第五章 郭子章老学思想及晚明士大夫心态 | 第82-92页 |
| 一、晚明老学的兴盛 | 第82-84页 |
| 二、晚明士大夫心态的转变 | 第84-89页 |
| (一) 传统儒家士大夫基本准则 | 第84-86页 |
| (二) 晚明士大夫心态的转变 | 第86-89页 |
| 三、士大夫心态对郭子章老学思想的影响及其之间的联系 | 第89-92页 |
| 结语 | 第92-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