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9-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概述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概况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1-1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客家围屋的历史沿革 | 第13-20页 |
2.1 贺州客家的迁徙史和迁徙路线 | 第13-15页 |
2.1.1 贺州客家人的历史性迁徙 | 第13-14页 |
2.1.2 贺州客家的迁徙路线 | 第14-15页 |
2.2 客家围屋与中原坞堡的历史渊源 | 第15-17页 |
2.3 客家围屋的形成过程 | 第17-20页 |
2.3.1 客家围屋的演变过程 | 第17-19页 |
2.3.2 客家大围屋的形成过程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广西贺州传统客家围屋典型个案分析 | 第20-36页 |
3.1 贺州市莲塘镇仁冲村大江屋 | 第20-26页 |
3.2 贺州市莲塘镇“白花地道围屋” | 第26-30页 |
3.3 贺州市莲塘镇陈家围屋 | 第30-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贺州客家围屋文化与空间特征分析 | 第36-47页 |
4.1 选址 | 第36-37页 |
4.2 空间布局 | 第37-38页 |
4.2.1 对称性 | 第37页 |
4.2.2 “点线关系”围合空间 | 第37页 |
4.2.3 秩序性 | 第37页 |
4.2.4 渐进性 | 第37-38页 |
4.3 建筑元素 | 第38-44页 |
4.3.1 半月池 | 第38-39页 |
4.3.2 天井 | 第39页 |
4.3.3 屋顶 | 第39页 |
4.3.4 门 | 第39-42页 |
4.3.5 柱基 | 第42页 |
4.3.6 窗 | 第42-43页 |
4.3.7 山墙 | 第43页 |
4.3.8 外墙 | 第43页 |
4.3.9 虎眼和枪眼 | 第43-44页 |
4.4 文化现象 | 第44-46页 |
4.4.1 “崇拜祖先”的传统观念 | 第44页 |
4.4.2 “尊卑有序”的道德礼法 | 第44-45页 |
4.4.3 崇尚风水学,但不全然迷信风水 | 第45页 |
4.4.4 以“雕刻艺术”表达内心祈望 | 第45页 |
4.4.5 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 第45-46页 |
4.5 植物配置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贺州客家围屋文化保护开发对策 | 第47-49页 |
5.1 建立生态博物馆 | 第47页 |
5.2 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进行宣传,加强历史文物遗产的保护 | 第47-48页 |
5.3 遵从民愿诉求,和谐共进发展 | 第48页 |
5.4 多方引资,规划特色文化村 | 第48-4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页 |
6.2 讨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A | 第54-55页 |
附录B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