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外利用SAR技术在矿区沉降监测应用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SBAS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Offset-tracking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2.4 子带干涉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二章 InSAR/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7-33页 |
2.1 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7-20页 |
2.1.1 InSAR技术的几何原理 | 第17-18页 |
2.1.2 InSAR系统中的重要参数 | 第18-19页 |
2.1.3 InSAR数据处理流程 | 第19-20页 |
2.2 DInSAR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20-25页 |
2.2.1 DInSAR技术的几何原理 | 第20-21页 |
2.2.2 DInSAR技术监测的主要方法 | 第21-22页 |
2.2.3 DInSAR技术数据处理流程 | 第22-23页 |
2.2.4 传统DInSAR技术的局限性 | 第23-25页 |
2.3 二轨法DInSAR在资兴唐煤矿区的实验 | 第25-32页 |
2.3.1 资兴唐煤矿区的概况 | 第25-26页 |
2.3.2 唐煤矿区实验数据介绍 | 第26-28页 |
2.3.3 D-InSAR监测数据处理分析 | 第28-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SBAS技术的矿山地表形变测量 | 第33-48页 |
3.1 SBAS技术 | 第33-36页 |
3.1.1 SBAS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33页 |
3.1.2 最小二乘方法与奇异值分解 | 第33-35页 |
3.1.3 形变时间序列的获取 | 第35-36页 |
3.2 实验区概况与实验数据 | 第36-38页 |
3.2.1 实验区概况 | 第36-37页 |
3.2.2 实验数据选取 | 第37-38页 |
3.3 基于SBAS技术的矿山地表形变监测实验 | 第38-45页 |
3.3.1 数据处理 | 第38-43页 |
3.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8页 |
第四章 offset-tracking技术与子带干涉技术 | 第48-58页 |
4.1 offset-tracking技术 | 第48-51页 |
4.1.1 offset-tracking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48-49页 |
4.1.2 offset-tracking技术的数据处理流程 | 第49-50页 |
4.1.3 offset-tracking技术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 第50-51页 |
4.2 子带干涉技术 | 第51-53页 |
4.2.1 子带干涉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4.2.2 子带干涉技术数据处理流程 | 第52-53页 |
4.2.3 子带干涉技术在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 第53页 |
4.3 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53-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基于子带干涉时序分析技术的矿山地表形变监测 | 第58-64页 |
5.1 子带干涉时序分析技术 | 第58-59页 |
5.1.1 子带干涉技术的局限性 | 第58页 |
5.1.2 子带干涉时序分析技术数据处理流程 | 第58-59页 |
5.2 子带干涉时序分析技术实验 | 第59-61页 |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8页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64-65页 |
6.2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6.3 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参与项目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