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手机传播与集体行为--以“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9-19页
    (一) 研究缘起第9-10页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第10-11页
    (三) 选题意义第11-12页
        1. 理论意义第11页
        2. 现实意义第11-12页
    (四) 文献综述第12-18页
        1. 集体行为研究文献梳理第12-14页
        2. 媒体与集体行为文献研究第14-16页
        3. 手机传播与集体行为的研究综述第16-18页
    (五)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 比较研究法第18页
        2. 文献资料研究法第18页
        3. 文本分析法第18-19页
一. 手机传播与集体行为相关概念简述第19-22页
    (一) 集体行为与集群第19-20页
        1. 集体行为定义及特点第19页
        2. 集群分类第19-20页
    (二) 手机传播概念及特点第20-22页
        1. 手机传播概念与发展趋势第20-21页
        2. 手机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特点第21-22页
二.“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集体行为分析第22-34页
    (一) 事件描述第22-23页
    (二) 以新浪微博“随手拍”为代表的网络集体行为分析第23-25页
        1. 内容种类与表达手法第24页
        2. 观点与情感第24-25页
        3. 参与模式第25页
    (三) 分析结果第25-33页
        1. 内容种类与表达手法第25-27页
        2. 观点与情感第27页
        3. 参与模式第27-33页
    (四) 小结第33-34页
三. 手机媒体在“随手拍”事件中的功能分析第34-37页
    (一) 引发期——移动互联网平台下的传播源第34-35页
        1. 正面功能;快速关注与传播第34页
        2. 负面功能:盲目传播与未知风险第34-35页
    (二) 动员协商期——流动的盛宴第35-36页
        1. “随时与延续”的手机媒体第35页
        2. 准确便捷的手机定位系统第35页
        3. 填补技术空白:随时、随地、随身,随意第35-36页
        4. 手机协调:行进式、连续式、多媒体式的联络第36页
    (三) 解决期——舆论力量与人际互动第36-37页
        1. 手机微博的“舆论影响力”第36页
        2. 吸取经验与普普知识第36-37页
        3. 个人角色的强化与人际互动第37页
四. 手机传播对集体行为的重塑第37-41页
    (一) 重塑集体行为中的“集群”分类——参与者类型第37-39页
    (二) 重塑“集体行为”的发生条件第39-41页
        1. 民众心理及情感基础第39页
        2. 集体行为产生条件的变化第39-40页
        3. 公众参与程度的变化第40-41页
五. 结语第41-42页
注释第42-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附录1- “随手拍”事件微博用户参与者资料第47-239页
附录2- 微博认证用户统计第239-255页
致谢第255-256页

论文共2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埃洛石纳米管负载盐酸阿霉素治疗胃癌的疗效研究
下一篇:脐血维生素D水平与婴儿特应性疾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