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绪 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7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4页 |
2.1 政治参与 | 第19-20页 |
2.1.1 政治参与的涵义 | 第19页 |
2.1.2 政治参与的方式 | 第19-20页 |
2.1.3 有序政治参与 | 第20页 |
2.2 政治参与的类型 | 第20-22页 |
2.2.1 制度化政治参与 | 第20-21页 |
2.2.2 非制度政治参与 | 第21-22页 |
2.3 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概述 | 第22-24页 |
2.3.1 农民 | 第22页 |
2.3.2 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呈泛化趋势 | 第22-24页 |
3.山东省D市周边乡村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研究分析 | 第24-28页 |
3.1 D市周边乡村非制度政治参与现状调查 | 第24-25页 |
3.1.1“经济能人”干预乡村政治 | 第24页 |
3.1.2 民主选举中买卖选票 | 第24-25页 |
3.1.3 部分农民配合村委对付上级 | 第25页 |
3.2 D市周边乡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特点 | 第25页 |
3.2.1 从众性 | 第25页 |
3.2.2 层次性 | 第25页 |
3.2.3 复杂性 | 第25页 |
3.3 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负面影响 | 第25-28页 |
3.3.1 破坏农村民主化建设 | 第26页 |
3.3.2 影响农村的稳定 | 第26-27页 |
3.3.3 影响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进程 | 第27-28页 |
4.导致农民非制度政治参与的原因分析 | 第28-34页 |
4.1 基层政府工作存在不足 | 第28-30页 |
4.1.1 对政策法规认识不足,漠视群众利益 | 第28页 |
4.1.2 官僚主义作风,工作简单随意 | 第28-29页 |
4.1.3 维稳思想严重,缺乏民主法制意识 | 第29-30页 |
4.2 制度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 第30-32页 |
4.2.1 政治体制不完善,制度化政治参与渠道不畅通 | 第30-31页 |
4.2.2 经济体制不完善,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民处于弱势地位 | 第31页 |
4.2.3 文化体制不完善,思想道德建设不到位 | 第31-32页 |
4.3 农民的政治参与水平较低 | 第32-34页 |
4.3.1 文化水平低及法律意识淡薄,有序政治参与能力较弱 | 第32页 |
4.3.2 传统思想束缚,存在政治冷漠心理 | 第32-34页 |
5.引导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 第34-40页 |
5.1 基层政府应切实保障农民政治参与渠道的畅通 | 第34-35页 |
5.1.1 乡村干部要做好相关制度建设,增强责任感 | 第34页 |
5.1.2 提高基层干部综合素质,规范乡村干部行为 | 第34-35页 |
5.1.3 树立公仆意识,杜绝与民争利现象 | 第35页 |
5.2 提升制度、经济和文化建设水平,保障农民政治参与的有序化 | 第35-39页 |
5.2.1 全面落实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和村民自治制度 | 第35-37页 |
5.2.2 保障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物质基础 | 第37-38页 |
5.2.3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重构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文化氛围 | 第38-39页 |
5.3 提升农民自身政治参与水平 | 第39-40页 |
5.3.1 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 | 第39页 |
5.3.2 破除传统思想束缚,树立有序政治参与的理念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