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物化学论文

黑曲霉中α-葡萄糖苷酶基因的敲除及对糖化酶活力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前言第12-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7页
    1.1 糖化酶研究进展第14-21页
        1.1.1 糖化酶的来源第14页
        1.1.2 糖化酶组分多型性第14-15页
        1.1.3 糖化酶的结构与功能原理第15-16页
        1.1.4 糖化酶的酶学性质第16-17页
            1.1.4.1 最适温度和热稳定性第16-17页
            1.1.4.2 最适p H和p H耐受性第17页
            1.1.4.3 金属离子对糖化酶酶活的影响第17页
            1.1.4.4 糖化酶降解生淀粉的性质分析第17页
        1.1.5 测定糖化酶酶活的方法第17-18页
            1.1.5.1 国标法第17-18页
            1.1.5.2 滴定法第18页
            1.1.5.3 比色法第18页
        1.1.6 糖化酶的应用第18-20页
            1.1.6.1 糖化酶在酿制白酒中的应用第18-19页
            1.1.6.2 糖化酶在酿制啤酒中的应用第19页
            1.1.6.3 糖化酶在食醋酿造工艺的应用第19-20页
            1.1.6.4 糖化酶在冰冻食品生产加工中的应用第20页
            1.1.6.5 糖化酶在中药材制作中的应用第20页
        1.1.7 糖化酶的研究前景第20-21页
    1.2 α-葡萄糖苷酶的研究概况第21-22页
        1.2.1 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原理第21页
        1.2.2 α-葡萄糖苷酶与糖化酶之间的联系第21-22页
        1.2.3 α-葡萄糖苷酶基因相关功能研究第22页
    1.3 丝状真菌基因改造方法第22-25页
        1.3.1 农杆菌转染法第22-23页
        1.3.2 RNA干扰技术的应用第23页
        1.3.3 Split-Marker技术第23-25页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第25-27页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1.4.2 研究主要内容第26-27页
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27-53页
    2.1 实验材料第27-32页
        2.1.1 菌株和质粒第27-30页
            2.1.1.1 实验培养基第27-28页
            2.1.1.2 实验试剂第28-30页
        2.1.2 实验仪器第30-31页
        2.1.3 寡聚核苷酸引物第31-32页
        2.1.4 实验试剂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44页
        2.2.1 基础实验方法第32-39页
            2.2.1.1 菌种的培养及保种第32-33页
            2.2.1.2 真菌基因组DNA的提取(OMEGA试剂盒)第33-34页
            2.2.1.3 质粒的小量提取(Genstar试剂盒)第34-35页
            2.2.1.4 DNA的切胶回收(Takara试剂盒)第35-36页
            2.2.1.5 PCR产物的纯化步骤(OMEGA试剂盒)第36页
            2.2.1.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Takara试剂盒)第36-37页
            2.2.1.7 目的片段连接至p MD 19-T-Vector (Simple)第37-38页
            2.2.1.8 目的片段DNA转化感受态细胞第38-39页
            2.2.1.9 大肠杆菌转化子菌落PCR验证第39页
        2.2.2 敲除表达盒的构建第39-43页
            2.2.2.1 黑曲霉HE01中α-葡萄糖苷酶基因上游α-glu E1和下游α-glu E2的扩增第40-41页
            2.2.2.2 抗性基因Nours. Resistan的扩增第41页
            2.2.2.3 敲除表达盒的构建第41-43页
        2.2.3 黑曲霉HE01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第43-44页
    2.3 黑曲霉突变体的筛选及验证第44-46页
    2.4 黑曲霉突变株的表型分析第46-53页
        2.4.1 菌丝生长情况测定第46-47页
            2.4.1.1 平板上的菌丝生长形态第46页
            2.4.1.2 菌株生物量测定第46-47页
        2.4.2 酶活的测定第47-49页
            2.4.2.1 糖化酶酶活的测定第47-48页
            2.4.2.2 α-葡萄糖苷酶酶活的测定第48-49页
        2.4.3 荧光定量PCR第49-53页
            2.4.3.1 出发株和突变株的总RNA提取第49-50页
            2.4.3.2 反转录PCR第50-51页
            2.4.3.3 荧光定量PCR第51-53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53-70页
    3.1 敲除表达盒的构建第53-57页
        3.1.1 黑曲霉HE01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3页
        3.1.2 黑曲霉α-葡萄糖苷酶基因两端同源序列的扩增第53-54页
        3.1.3 选择性标记基因的扩增与分析第54-55页
        3.1.4 敲除表达盒的构建第55-56页
        3.1.5 PCR验证大肠杆菌阳性转化子第56-57页
    3.2 黑曲霉HE01的原生质体转化和转化子鉴定第57-59页
        3.2.1 线性表达盒转入黑曲霉HE01第57-58页
        3.2.2 突变黑曲霉HE01的基因水平鉴定第58-59页
    3.3 黑曲霉出发株与突变株的表型分析第59-70页
        3.3.1 出发株与突变株的菌丝生长情况第59-62页
            3.3.1.1 平板上的菌丝生长形态第59-61页
            3.3.1.2 生物量的测定与生长曲线的制作第61-62页
        3.3.2 黑曲霉HE01出发株与突变株的酶活测定结果分析第62-65页
            3.3.2.1 出发株和突变株的糖化酶酶活第63-64页
            3.3.2.2 出发株和突变株的 α-葡萄糖苷酶酶活第64-65页
        3.3.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5-70页
第4章 讨论第70-76页
    4.1 融合基因的获得第70-71页
    4.2 黑曲霉原生质体转化技术第71-72页
    4.3 抗性标记基因替换靶基因第72-73页
    4.4 黑曲霉突变株的糖化酶和α-葡萄糖苷酶酶活第73-74页
    4.5 荧光定量PCR检测糖化酶基因水平表达量第74-75页
    4.6 创新点第75-76页
结论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附录第88-92页
致谢第92-9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太行山南段塔儿山—二峰山地区中生代含矿闪长质岩体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下一篇:水电站800MPa高强度结构钢焊接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