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0页 |
1.1 多功能荧光探针 | 第10-16页 |
1.1.1 多功能荧光探针简介 | 第10页 |
1.1.2 获得多功能荧光探针的途径 | 第10-16页 |
1.2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 | 第16-23页 |
1.2.1 罗丹明-酰肼类荧光探针 | 第17-19页 |
1.2.2 罗丹明-硫酰肼类荧光探针 | 第19-20页 |
1.2.3 罗丹明-希夫碱类荧光探针 | 第20-23页 |
1.3 本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30页 |
第二章 基于罗丹明B和 2-噻吩甲胺的H+比色和荧光探针 (RTMA) | 第30-43页 |
2.1 本章引论 | 第30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0-32页 |
2.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2.2 RTMA的合成 | 第31页 |
2.2.3 测试方法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2-40页 |
2.3.1 RTMA的结构表征 | 第32-34页 |
2.3.2 RTMA对金属离子的响应性 | 第34-35页 |
2.3.3 RTMA对H+的选择性 | 第35-36页 |
2.3.4 RTMA对H+的灵敏度 | 第36-37页 |
2.3.5 共存离子对RTMA比色和荧光检测H+的影响 | 第37-39页 |
2.3.6 RTMA比色和荧光检测H+的时间响应性 | 第39页 |
2.3.7 RTMA比色和荧光检测H+的可逆性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第三章 来自罗丹明酰肼和丙烯酰氯的高选择性高灵敏性Hg(II)荧光探针 (ARB) | 第43-59页 |
3.1 本章引论 | 第43-4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4-46页 |
3.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44页 |
3.2.2 中间体及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44-45页 |
3.2.3 测试方法 | 第45-4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3.3.1 ARB的结构表征 | 第46-48页 |
3.3.2 ARB荧光检测Hg(II)的体系研究 | 第48-50页 |
3.3.3 ARB对HgCl2 中Hg(II)的选择性和灵敏度 | 第50页 |
3.3.4 Hg(II)浓度对ARB荧光光谱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5 共存离子对ARB荧光检测HgCl2 中Hg(II)的影响 | 第51-53页 |
3.3.6 ARB荧光检测Hg(II)的时间响应性 | 第53页 |
3.3.7 ARB荧光检测Hg(II)的响应机理研究 | 第53-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第四章 基于罗丹明B和N,N-二甲基乙二胺的Cr3+与H+比色和荧光探针 (RMEA) | 第59-74页 |
4.1 本章引论 | 第5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9-61页 |
4.2.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第59页 |
4.2.2 目标产物的合成 | 第59-60页 |
4.2.3 测试方法 | 第60-6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1页 |
4.3.1 RMEA的结构表征 | 第61-63页 |
4.3.2 RMEA作为Cr3+的比色和荧光探针 | 第63-68页 |
4.3.3 RMEA作为H+的比色和荧光探针 | 第68-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