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行走系统论文--悬挂论文

商用车悬架系统隔振特性分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商用车振动性能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商用车悬架系统概述第14-17页
        1.2.3 汽车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7页
        1.2.4 钢板弹簧建模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22-46页
    2.1 钢板弹簧的建模分析第23-28页
        2.1.1 Leaf Spring建模基本步骤第23页
        2.1.2 簧片端部接触的定义第23-25页
        2.1.3 簧片间摩擦的定义第25-27页
        2.1.4 钢板弹簧刚度特性试验第27-28页
    2.2 车架模型的建立第28-29页
    2.3 后悬架模型的建立第29-34页
        2.3.1 后钢板弹簧模型的建立第29-30页
        2.3.2 后钢板弹簧模型的验证第30-33页
        2.3.3 中后桥模型的建立第33-34页
        2.3.4 后悬架拓扑结构的建立第34页
    2.4 前悬架模型的建立第34-36页
        2.4.1 前钢板弹簧模型的建立第34-35页
        2.4.2 前桥模型的建立第35页
        2.4.3 减振器模型的建立第35-36页
        2.4.4 前悬架拓扑结构的建立第36页
    2.5 轮胎模型的建立第36-38页
    2.6 激励试验台模型的建立第38-39页
    2.7 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第39-45页
        2.7.1 扫频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第39页
        2.7.2 随机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第39-44页
        2.7.3 脉冲路面输入模型的建立第44-45页
    2.8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3章 悬架系统隔振特性的仿真分析第46-72页
    3.1 悬架系统隔振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第46-51页
        3.1.1 模态分析第46-48页
        3.1.2 扫频路面输入的振动响应分析第48页
        3.1.3 随机路面输入的振动响应分析第48-50页
        3.1.4 脉冲路面输入的振动响应分析第50-51页
    3.2 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在TruckSim的验证第51-54页
        3.2.1 商用车TruckSim模型的建立第51-52页
        3.2.2 悬架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的验证第52-54页
    3.3 满载工况下悬架系统隔振特性的分析第54-62页
        3.3.1 扫频路面激励第54-58页
        3.3.2 随机路面激励第58-60页
        3.3.3 脉冲路面激励第60-62页
    3.4 空载工况下悬架系统隔振特性的分析第62-69页
        3.4.1 扫频路面激励第63-66页
        3.4.2 随机路面激励第66-68页
        3.4.3 脉冲路面激励第68-69页
    3.5 本章小结第69-72页
第4章 悬架系统隔振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2-88页
    4.1 悬架系统刚度特性分析第72-75页
        4.1.1 悬架各向刚度第72-73页
        4.1.2 前后悬架刚度对比第73-75页
    4.2 橡胶衬套刚度对悬架隔振特性的影响分析第75-81页
        4.2.1 橡胶衬套的力学特性第75-77页
        4.2.2 满载工况下的影响分析第77-79页
        4.2.3 空载工况下的影响分析第79-81页
    4.3 钢板弹簧弹性支撑对悬架隔振特性的影响分析第81-87页
        4.3.1 钢板弹簧两端支撑方式第81-82页
        4.3.2 满载工况下的影响分析第82-84页
        4.3.3 空载工况下的影响分析第84-87页
    4.4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0页
    5.1 论文工作总结第88-89页
    5.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6页
附录第96-9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8-99页
致谢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Ⅰ类整合子介导粪肠球菌多重耐药性的研究
下一篇:一定纯度中药复方多糖对不同MHC B-LβⅡ基因型鸡免疫调节作用受体TLR2、TLR4及免疫信号分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