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金融法论文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法律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2页
第1章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概要第12-21页
    1.1 融资性担保的内涵第12-13页
    1.2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现状第13-16页
        1.2.1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产生第13-14页
        1.2.2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发展历程第14-15页
        1.2.3 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运作模式与盈利模式第15-16页
    1.3 融资性担保机构运营中的风险及其产生原因第16-21页
        1.3.1 实力薄弱,担保能力不足第16-17页
        1.3.2 无视法律,违规经营第17-18页
        1.3.3 监管不严,风险把控不到位第18-19页
        1.3.4 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缺失第19页
        1.3.5 银担合作不对等,融资担保公司风险加大第19-20页
        1.3.6 从业人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存在道德风险第20-21页
第2章 发达国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监管制度的借鉴与启示第21-25页
    2.1. 美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相关监管制度第21-22页
    2.2 日本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相关监管制度第22-24页
    2.3 美日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24-25页
第3章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监管制度分析第25-33页
    3.1 法律监管制度现状第25-27页
        3.1.1 监管依据第25-26页
        3.1.2 监管主体第26-27页
        3.1.3 监管内容第27页
    3.2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法律监管制度缺陷第27-33页
        3.2.1 监管立法不完善、立法层级低第27-29页
        3.2.2 监管主体不明确,缺乏专业背景第29-30页
        3.2.3 监管主体缺乏独立性第30-31页
        3.2.4 融资性担保机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完善第31-32页
        3.2.5 对内部风险控制监管不完善第32页
        3.2.6 融资性担保行业协会未充分发挥作用第32-33页
第4章 我国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制度的完善第33-40页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第33页
    4.2 明确监管主体、程序第33-35页
    4.3 完善准入、退出机制第35页
    4.4 加强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内部监管第35-37页
        4.4.1 规范业务流程第36页
        4.4.2 完善组织架构第36页
        4.4.3 提高基层员工专业素质第36-37页
        4.4.4 落实反担保与再担保第37页
    4.5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第37-38页
        4.5.1 行业协会全覆盖第37页
        4.5.2 加强协会自律第37-38页
    4.6 改善银担合作条件,建立担保保险基金制度第38-40页
结论第40-41页
参考文献第41-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海洋观测网络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下一篇:基于优化的SIFT特征描述子的人脸特征点定位算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