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2.1 沈抚新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14页 |
1.2.2 沈抚新城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14页 |
1.2.3 沈抚新城都市农业总体空间布局 | 第14-15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3.1 生态景观格局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3.2 都市农业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3 二者结合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4.2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研究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22-33页 |
2.1 沈抚新城概况 | 第22-30页 |
2.1.1 自然地理现状 | 第22-25页 |
2.1.2 道路交通现状 | 第25-27页 |
2.1.3 城镇体系现状 | 第27-28页 |
2.1.4 经济现状 | 第28-29页 |
2.1.5 产业空间现状 | 第29-30页 |
2.2 沈抚新城自然资源现状评价 | 第30-33页 |
2.2.1 土地资源 | 第30-31页 |
2.2.2 旅游资源评价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沈抚新城景观格局分析 | 第33-46页 |
3.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 | 第33-35页 |
3.1.1 斑块类型水平 | 第33-35页 |
3.1.2 景观类型水平 | 第35页 |
3.2 沈抚新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35-46页 |
3.2.1 沈抚新城景观生态分类 | 第35-38页 |
3.2.2 斑块类型水平格局特征分析 | 第38-41页 |
3.2.3 景观水平格局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3.2.4 阻力面与廊道格局分析 | 第42-46页 |
第四章 沈抚新城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46-62页 |
4.1 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4.1.1 评价因子选择的原则 | 第46页 |
4.1.2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46页 |
4.1.3 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4.2 生态适宜性的单因子评价 | 第47-60页 |
4.2.1 地形地貌分析 | 第47-50页 |
4.2.2 土壤侵蚀分析 | 第50-53页 |
4.2.3 水源涵养分析 | 第53-54页 |
4.2.4 雨洪安全分析 | 第54-56页 |
4.2.5 植被覆盖分析 | 第56-59页 |
4.2.6 生物丰度分析 | 第59-60页 |
4.3 综合敏感性分析 | 第60-62页 |
第五章 沈抚新城都市农业的空间优化 | 第62-77页 |
5.1 总体定位 | 第62-66页 |
5.1.1 区域地位 | 第62-63页 |
5.1.2 发展背景 | 第63页 |
5.1.3 发展策略 | 第63-64页 |
5.1.4 SWOT分析 | 第64-66页 |
5.2 沈抚新城功能分区 | 第66-71页 |
5.2.1 基于景观格局与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功能分区 | 第66-68页 |
5.2.2 沈抚新城都市农业总体结构布局 | 第68页 |
5.2.3 功能分区及旅游景点策划 | 第68-71页 |
5.3 道路交通优化 | 第71-72页 |
5.4 水上景观带优化 | 第72-74页 |
5.5 生产栽培构建 | 第74页 |
5.6 景观种植优化 | 第74-75页 |
5.6.1 景观种植原则 | 第74-75页 |
5.6.2 景观种植方法 | 第75页 |
5.7 服务设施优化 | 第75-77页 |
5.7.1 餐饮与住宿 | 第75页 |
5.7.2 科普与娱乐 | 第75-76页 |
5.7.3 购物 | 第76页 |
5.7.4 医疗 | 第76-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不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