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成人教育、业余教育论文--农民业余教育论文

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路径研究--以苏州为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1-24页
    一、研究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意义第12-13页
        (一)理论意义第12-13页
        (二)实践意义第13页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0页
        (一)国内研究综述第13-17页
        (二)国外研究综述第17-20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20页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20-22页
        (一)研究方法第20-21页
        (二)研究框架第21-22页
    五、本文的特色与不足第22-24页
        (一)可能的创新之处第22页
        (二)不足之处第22-24页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第24-30页
    一、基本概念第24-25页
        (一)农民第24页
        (二)新型职业农民第24页
        (三)地方政府第24-25页
    二、相关理论工具第25-30页
        (一)政府角色理论第25-26页
        (二)人力资本理论第26-28页
        (三)公共产品理论第28-30页
第二章 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第30-41页
    一、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进展与成效第30-32页
        (一)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与措施第30-31页
        (二)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机构与体系第31-32页
        (三)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投入与支持第32页
    二、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意义第32-34页
        (一)有助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第32-33页
        (二)有助于稳定农村人才队伍第33页
        (三)有助于提高农民整体收入第33-34页
    三、苏州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状第34-38页
        (一)苏州市基本情况第34页
        (二)苏州市农村劳动力规模与结构第34-35页
        (三)苏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第35-38页
    四、苏州市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困境第38-41页
        (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制不畅第39页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动力机制不足第39-40页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竞争机制缺乏第40页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机制滞后第40-41页
第三章 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困境的原因剖析第41-47页
    一、政府主导意识过强第41-42页
        (一)政府角色的错位与越位第41页
        (二)政府职能的异化与扭曲第41-42页
        (三)政府属性的自利与扩张第42页
    二、农民参与意识较弱第42-43页
        (一)农民生存环境的差异与不公第42页
        (二)内在参训动力的缺乏与不足第42-43页
        (三)外在宣传工作的欠缺与断层第43页
    三、社会培训机构分散第43-44页
        (一)地方高校责任意识的缺失与不足第43-44页
        (二)农干学校培育力量的单薄与缺乏第44页
        (三)政府办班行政指令的滞后与单调第44页
    四、城乡二元制度固化第44-47页
        (一)传统户籍制度的不公与束缚第44-45页
        (二)土地流转制度的限制与滞后第45页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二元与不均第45-47页
第四章 国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与借鉴第47-52页
    一、发达国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三个模式第47-49页
        (一)东亚模式——以日本为例第47-48页
        (二)西欧模式——以英德为例第48-49页
        (三)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例第49页
    二、国外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经验借鉴第49-52页
        (一)政府全力支持,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培训第49-50页
        (二)明确投资主体,运用经济手段保证资金来源第50-51页
        (三)严格职业准入,保证和提高农民培训的质量第51-52页
第五章 地方政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选择第52-62页
    一、重塑政府角色、合理定位政府职能第52-53页
        (一)以农民为主体,保持培育供给与需求的一致性第52页
        (二)以需求为向导,定位政府、市场、社会衔接性第52-53页
        (三)以问责为助力,增强政府信息共享公开透明性第53页
    二、加强宣传力度、激励引导培育进程第53-55页
        (一)以财政补贴为引力,试行“福利农民制度”第53页
        (二)以学历教育为推力,实施“预备生培育方案”第53-54页
        (三)以乡土情结为拉力,启动“青年回农门计划”第54-55页
    三、动员社会主体、多元化培育主体齐参与第55-56页
        (一)分类培育,“校-政协同”创新办班培育模式第55页
        (二)多元主体,“企-政联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第55-56页
    四、完善配套制度、提高新农生存环境第56-57页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户籍准入便捷化第56页
        (二)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第56-57页
        (三)落实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第57页
    五、基于人本管理、构划培育“六模块”第57-62页
        (一)规划配置,纳入地方人力资源规划第57页
        (二)招募培训,构建学历教育培训系统第57-58页
        (三)绩效管理,制订年度绩效考核体系第58-59页
        (四)收入福利,多种形式政策持续惠农第59页
        (五)科学管理,实行农业职业准入制度第59-60页
        (六)职业保障,完善法律法规保障机制第60-62页
结语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69-70页
附录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国家中心城市遴选探究
下一篇:ρ~--混合序列加权和及部分和乘积的几乎处处中心极限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