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汽封技术及其优化设计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汽封的发展 | 第11-12页 |
1.3 汽封的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固定间隙汽封 | 第12-14页 |
1.3.2 可接触式(可磨)汽封 | 第14-15页 |
1.3.3 可变间隙汽封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不同类型汽封的介绍与比较 | 第17-32页 |
2.1 汽封的分类 | 第17页 |
2.2 固定间隙汽封 | 第17-21页 |
2.2.1 迷宫式汽封 | 第17-19页 |
2.2.2 蜂窝汽封 | 第19-21页 |
2.3 可接触式(可磨)汽封 | 第21-25页 |
2.3.1 刷式汽封 | 第21-23页 |
2.3.2 指尖密封 | 第23页 |
2.3.3 保护式汽封 | 第23-24页 |
2.3.4 铁素体汽封和铜汽封 | 第24页 |
2.3.5 接触式汽封 | 第24-25页 |
2.4 可变间隙汽封(技术) | 第25-27页 |
2.4.1 背撑弹簧片式汽封 | 第25-26页 |
2.4.2 可变间隙汽封 | 第26-27页 |
2.4.3 弹性齿汽封 | 第27页 |
2.5 不同汽封的比较 | 第27-31页 |
2.5.1 流量系数的比较 | 第27-29页 |
2.5.2 汽封性能的持久性 | 第29页 |
2.5.3 密封部位与汽封选择 | 第29-30页 |
2.5.4 汽封安装与调整 | 第30-3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迷宫式汽封的数值模拟 | 第32-46页 |
3.1 影响迷宫式汽封漏汽量的主要因素 | 第32-34页 |
3.2 高低齿汽封加密齿数 | 第34-38页 |
3.2.1 计算模型和控制方程 | 第34-35页 |
3.2.2 网格划分和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2.3 数值模拟结果 | 第35-37页 |
3.2.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7-38页 |
3.3 平齿汽封加密齿数 | 第38-40页 |
3.3.1 数值计算结果 | 第38-39页 |
3.3.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3.4 齿形结构对漏汽量的影响 | 第40-44页 |
3.4.1 齿的形状 | 第40-42页 |
3.4.2 汽封槽高宽比 | 第42-43页 |
3.4.3 齿尖切角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可变间隙汽封的优化设计 | 第46-63页 |
4.1 可变间隙汽封的优越性及仍存在的问题 | 第46-47页 |
4.2 可变间隙汽封的力学模型与设计计算 | 第47-52页 |
4.2.1 可变间隙汽封的力学模型 | 第47-48页 |
4.2.2 可变间隙汽封的设计计算 | 第48-52页 |
4.3 汽封的偏斜 | 第52-60页 |
4.3.1 汽封偏斜问题的提出 | 第52-54页 |
4.3.2 汽封偏斜的理论计算 | 第54-55页 |
4.3.3 倾斜角度对汽封内部压力场的影响 | 第55-57页 |
4.3.4 汽封齿因倾斜磨损后压力场的变化 | 第57-58页 |
4.3.5 负荷变化对汽封内部压力场的影响 | 第58-60页 |
4.4 滞回式可变间隙汽封 | 第60-61页 |
4.5 正压式可变间隙汽封 | 第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5.1 主要工作与结论 | 第63-64页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