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基于近红外光吸收的光热材料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无机光热材料 | 第12-15页 |
1.2.2 有机光热材料 | 第15-18页 |
1.3 MOFs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1 MOFs材料的定义及组成 | 第18-19页 |
1.3.2 MOFs材料作为载药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4 刺激响应性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1.4.1 温度响应性 | 第20-21页 |
1.4.2 光照响应性 | 第21-22页 |
1.4.3 pH响应性 | 第22-23页 |
1.4.4 氧化还原响应性 | 第23-24页 |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24-26页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基于ZIF-8包埋金纳米棒/DOX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第26-40页 |
2.1 引言 | 第26-2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7-30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7-28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2.3.1 金纳米棒(Au NRs)的制备及表面修饰 | 第30-31页 |
2.3.2 Au NRs@ZIF-8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1-33页 |
2.3.4 Au NRs@ZIF-8光热效应的测定 | 第33页 |
2.3.5 AuNRs@ZIF-8对抗肿瘤药物阿霉素(DOX)的负载 | 第33-34页 |
2.3.6 pH诱导Au NRs@ZIF-8-DOX分解以释放抗癌药物DOX | 第34-36页 |
2.3.7 纳米复合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36-37页 |
2.3.8 模型鼠体内光热治疗效应的评价 | 第37-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ZIF-8包埋硫化铜/DOX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 第40-60页 |
3.1 引言 | 第40-4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1-42页 |
3.2.2 实验方法 | 第42-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9页 |
3.3.1 CuS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45-46页 |
3.3.2 ZIF-8包埋硫化铜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CuS@ZIF-8) | 第46-48页 |
3.3.3 CuS@ZIF-8对抗肿瘤药物盐酸阿霉素(DOX)的负载 | 第48-49页 |
3.3.4 CuS@ZIF-8光热效应的测定 | 第49页 |
3.3.5 Laser和pH诱导复合材料中DOX的释放及机理分析 | 第49-53页 |
3.3.6 纳米复合材料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 | 第53-55页 |
3.3.7 细胞对药物DOX的吞噬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 | 第55页 |
3.3.8 CuS@ZIF-8体外光热治疗效应的评价 | 第55-57页 |
3.3.9 模型鼠体内光热治疗效应的评价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掺杂量子点(CdSe)ZIF-8包埋硫化铜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的探索 | 第60-65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0-62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0-61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61-6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2-63页 |
4.3.1 CdSe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 第62-63页 |
4.3.2 CuS/CdSe@ZIF-8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五章 论文总结及展望 | 第65-67页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65页 |
5.2 本论文的后续工作与展望 | 第65-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