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何为违宪审查制度 | 第8-17页 |
(一) 什么是“违宪” | 第8-13页 |
1. 国外法学家们对于“违宪”的定义研究 | 第9-10页 |
2. 我国学者关于“违宪”的观点 | 第10-12页 |
3. 笔者关于“违宪”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违宪审查制度 | 第13-17页 |
1. 什么是“违宪审查” | 第14-15页 |
2. 违宪审查的原则 | 第15-16页 |
3. 违宪审查制度的体制种类 | 第16-17页 |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第17-24页 |
(一)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17-21页 |
1. 近代宪法的产生期 | 第17-18页 |
2. 中国资产阶级宪法的产生期 | 第18页 |
3. 国民党和革命根据地时期 | 第18-19页 |
4. 新中国建立后的宪法产生与发展期 | 第19-21页 |
(二)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21-24页 |
1. 违宪审查机关的设置方面 | 第22页 |
2. 违宪审查的范围方面 | 第22-23页 |
3. 违宪审查的程序方面 | 第23-24页 |
三、违宪审查制度的域外借鉴 | 第24-31页 |
(一) 美国违宪审查制度 | 第25-26页 |
1. 美国违宪审查的模式 | 第25-26页 |
2. 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确立的意义 | 第26页 |
(二) 德国违宪审查制度 | 第26-28页 |
1. 德国违宪审查的发展历程 | 第27页 |
2. 德国违宪审查模式 | 第27-28页 |
3. 德国违宪审查的意义 | 第28页 |
(三) 韩国违宪审查制度 | 第28-31页 |
1. 韩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9-30页 |
2. 韩国的宪法法院制度 | 第30页 |
3. 韩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意义 | 第30-31页 |
四、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完善建议 | 第31-43页 |
(一)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下设专职的违宪审查机构或委员会 | 第31-38页 |
1. 违宪审查机构的组成与任期 | 第35-36页 |
2. 违宪审查机构职权范围 | 第36页 |
3. 违宪审查的程序及方式 | 第36页 |
4. 违宪审查的效力 | 第36-37页 |
5. 违宪审查的责任形式 | 第37页 |
6. 违宪审查制度的信息公开制度 | 第37-38页 |
(二) 扩大违宪审查的范围 | 第38-42页 |
1.“立法”方面的违宪审查范围 | 第38-39页 |
2.“行为”方面的违宪审查 | 第39-41页 |
3. 审查国家机关的“不作为”行为 | 第41页 |
4. 审查国家机关之间的权限纠纷 | 第41-42页 |
(三) 违宪审查的程序保证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