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FRP材料加固桥面板研究现状 | 第15-24页 |
1.2.1 FRP材料特点 | 第15-16页 |
1.2.2 传统FRP材料加固方法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6-19页 |
1.2.2.1 外贴片材加固 | 第16-17页 |
1.2.2.2 体外预应力加固 | 第17-18页 |
1.2.2.3 格栅加固 | 第18-19页 |
1.2.2.4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1.2.3 表层嵌贴FRP加固方法研究现状与应用 | 第19-24页 |
1.2.3.1 表层嵌贴FRP法来源与特点 | 第19-20页 |
1.2.3.2 表层嵌贴FRP加固法早期应用 | 第20页 |
1.2.3.3 粘结滑移关系 | 第20-21页 |
1.2.3.4 表层嵌贴FRP加固法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1.3 加固桥面板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6-2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试验介绍 | 第28-46页 |
2.1 概述 | 第28页 |
2.2 前期试验介绍 | 第28-30页 |
2.2.1 粘结试验 | 第28-29页 |
2.2.2 嵌入式加固梁试验 | 第29-30页 |
2.3 嵌入式加固桥面板试验方案 | 第30-45页 |
2.3.1 桥面板试验模型 | 第30-33页 |
2.3.1.1 钢混面板模型尺寸 | 第30-31页 |
2.3.1.2 支撑钢梁的选用 | 第31-33页 |
2.3.1.3 混凝土支撑梁桥面板模型 | 第33页 |
2.3.2 筋材布置与测量方案 | 第33-38页 |
2.3.2.1 桥面板钢筋布置与应变测点 | 第34-35页 |
2.3.2.2 加固FRP筋布置与应变测点 | 第35-36页 |
2.3.2.3 混凝土与钢梁应变片测点布置 | 第36-37页 |
2.3.2.4 挠度测点布置 | 第37-38页 |
2.3.3 试验材料选用及性能指标 | 第38-41页 |
2.3.3.1 筋材材料选用与性能指标 | 第38-39页 |
2.3.3.2 混凝土配合比与材料性能 | 第39-41页 |
2.3.4 试验模型制作 | 第41-44页 |
2.3.4.1 桥面板试件制作 | 第41-42页 |
2.3.4.2 FRP筋嵌入加固 | 第42-43页 |
2.3.4.3 双向加固桥面板 | 第43-44页 |
2.3.5 试验加载与测量 | 第44-45页 |
2.3.5.1 加载装置 | 第44-45页 |
2.3.5.2 试验过程 | 第4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82页 |
3.1 前期试验结果 | 第46-49页 |
3.1.1 粘结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3.1.2 嵌入式抗弯加固梁试验结果 | 第47-49页 |
3.2 嵌入式加固桥面板试验结果 | 第49-50页 |
3.3 桥面板裂缝形态 | 第50-56页 |
3.3.1 板顶面裂缝 | 第50-53页 |
3.3.2 板底面裂缝 | 第53-56页 |
3.4 挠度分析 | 第56-68页 |
3.4.1 加固率对试件挠度影响 | 第60-63页 |
3.4.1.1 板底挠度 | 第60-62页 |
3.4.1.2 支撑梁挠度 | 第62-63页 |
3.4.2 支撑梁对试件挠度影响 | 第63-66页 |
3.4.2.1 板底挠度 | 第63-65页 |
3.4.2.2 支撑梁挠度 | 第65-66页 |
3.4.3 不同FRP筋对试件挠度影响 | 第66-68页 |
3.4.3.1 板底挠度 | 第66-68页 |
3.4.3.2 支撑梁挠度 | 第68页 |
3.5 应变分析 | 第68-80页 |
3.5.1 混凝土板应变分析 | 第68-72页 |
3.5.2 钢筋应变分析 | 第72-77页 |
3.5.3 FRP筋应变分析 | 第77-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82-107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82-89页 |
4.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82-84页 |
4.2.2 本文所用混凝土本构关系 | 第84-87页 |
4.2.2.1 损伤模型应力应变曲线 | 第84-86页 |
4.2.2.2 损伤因子 | 第86-87页 |
4.2.3 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选择 | 第87-89页 |
4.2.3.1 膨胀角 ψ 与流动偏心参数 | 第87-88页 |
4.2.3.2 σb0/σc0、K与粘滞系数 υ | 第88-89页 |
4.2.4 筋材本构模型 | 第89页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89-92页 |
4.3.1 分析方法 | 第89-90页 |
4.3.2 单元选择、边界条件与接触 | 第90-91页 |
4.3.3 破坏准则 | 第91-92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2-102页 |
4.4.1 结构极限承载力对比 | 第92页 |
4.4.2 挠度对比 | 第92-97页 |
4.4.3 应变对比 | 第97-98页 |
4.4.4 应力与破坏模式对比 | 第98-102页 |
4.5 计算结果应力分析 | 第102-106页 |
4.5.1 板内应力分析 | 第102-105页 |
4.5.2 压缩薄膜效应有效宽度 | 第105-10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理论计算 | 第107-135页 |
5.1 引言 | 第107页 |
5.2 现有加固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07-115页 |
5.2.1 ACI440.2R-08嵌入式加固梁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107-111页 |
5.2.2 外贴片材加固桥面板冲切承载力计算 | 第111-115页 |
5.3 本文计算方法 | 第115-125页 |
5.3.1 概述 | 第115页 |
5.3.2 历史背景 | 第115-116页 |
5.3.3 板侧向约束刚度 | 第116-118页 |
5.3.4 压缩薄膜区有效宽度 | 第118-119页 |
5.3.5 承载力计算公式 | 第119-122页 |
5.3.6 嵌入式加固面板承载力计算流程 | 第122-124页 |
5.3.7 计算结果与试验对比 | 第124-125页 |
5.4 参数分析 | 第125-133页 |
5.4.1 混凝土强度 | 第126-127页 |
5.4.2 配筋率 | 第127-128页 |
5.4.3 加固率 | 第128-129页 |
5.4.4 加固筋材弹模 | 第129-131页 |
5.4.5 侧向刚度 | 第131-132页 |
5.4.6 跨高比 | 第132-13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35页 |
结论 | 第135-136页 |
展望 | 第136-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