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一)实践研究 | 第11页 |
(二)教育理论研究 | 第11-12页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一)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二) 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研究过程 | 第18-19页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8页 |
(二)研究场域的进入 | 第18-19页 |
第一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24页 |
一、“边缘生”的内涵分析 | 第19-21页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德乐兹的生成理论 | 第21页 |
(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 | 第21-22页 |
(三)H.哈肯的协同理论 | 第22页 |
(四)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 | 第22-23页 |
(五)诺丁斯的关怀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现状 | 第24-33页 |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分布 | 第24-25页 |
(一)年级差异 | 第24页 |
(二)性别差异 | 第24-25页 |
(三)座次分布 | 第25页 |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生存状态 | 第25-30页 |
(一)课堂教学中“边缘生”与教师的互动分析 | 第25-27页 |
(二)课堂小组合作中“边缘生”的角色分析 | 第27-28页 |
(三)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的教学体验分析 | 第28-30页 |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特征 | 第30-31页 |
(一)普遍性 | 第30页 |
(二)发展性 | 第30-31页 |
(三)差异性 | 第31页 |
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类型 | 第31-33页 |
(一)自卑型 | 第31-32页 |
(二)敏感型 | 第32页 |
(三)麻木型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生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33-42页 |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生成 | 第33-36页 |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标定 | 第33-35页 |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自我认同 | 第35-36页 |
二、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生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 第36-38页 |
(一)“边缘生”的人格特质 | 第36页 |
(二)“边缘生”的认知方式 | 第36-37页 |
(三)“边缘生”的心理变化 | 第37-38页 |
三、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生成的教学因素分析 | 第38-40页 |
(一)英语的学科特征 | 第38-39页 |
(二)英语教学的方法 | 第39页 |
(三)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 | 第39-40页 |
(四)教师期望的负效应 | 第40页 |
四、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生成的家庭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一)家庭的整体环境 | 第40-41页 |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 第41页 |
(三) 家庭辅导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边缘生”的转化策略研究 | 第42-50页 |
一、个体:从学生个体出发,重视归因倾向 | 第42-43页 |
(一)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取向 | 第42页 |
(二)培养“边缘生”健全的人格 | 第42-43页 |
(三)激发“边缘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 第43页 |
二、学校: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 第43-47页 |
(一)建立课堂“学习型共同体” | 第43-44页 |
(二)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氛围 | 第44-45页 |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45-46页 |
(四)有意识地关注课堂教学中的“边缘生” | 第46-47页 |
三、家庭:教师介入式干预,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47-50页 |
(一)教师与家长通力合作 | 第47页 |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 第47-48页 |
(三)家长与“边缘生”进行情感沟通 | 第48-49页 |
(四)督促、辅导学生的英语学习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A | 第54-56页 |
附录B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历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