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物基础科学论文--药物化学论文

基于改善成药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D08a的结构改造

中文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符号说明第14-1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6-26页
    1.1 表观遗传修饰第16-17页
    1.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家族第17-18页
    1.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结构第18-19页
    1.4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功能第19-20页
    1.5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肿瘤的关系第20页
    1.6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第20-25页
        1.6.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第20-24页
        1.6.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药效团模型第24-25页
        1.6.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分类第25页
    1.7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的应用前景与展望第25-26页
第二章 D08a的活性和血浆稳定性试验第26-34页
    2.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D08a的活性结果第26-27页
    2.2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D08a的血浆稳定性试验第27-34页
        2.2.1 仪器第27-28页
        2.2.2 试药第28页
        2.2.3 实验血浆第28页
        2.2.4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28页
        2.2.5 D08a在大鼠血浆中的稳定性第28-34页
            2.2.5.1 色谱条件第28-29页
            2.2.5.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第29页
            2.2.5.3 方法专属性第29-30页
            2.2.5.4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0-31页
            2.2.5.5 日内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第31-32页
            2.2.5.6 提取回收率试验第32页
            2.2.5.7 D08a在大鼠血浆中的稳定性试验第32-34页
第三章 D08a的结构改造和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34-58页
    3.1 D08a的结构改造第34-35页
    3.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第35-51页
        3.2.1 合成路线第35-40页
        3.2.2 实验部分第40-51页
    3.3 讨论第51-58页
        3.3.1 9a的合成问题第51-55页
        3.3.2 M2的合成问题第55-56页
        3.3.3 9a和9b,9c和9d构型的确立第56-58页
            3.3.3.1 9c和9d构型的确立第56页
            3.3.3.2 9a和9b构型的确立第56-58页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初步生物活性评价第58-65页
    4.1 实验方法和原理第58-62页
        4.1.1 体外HDACs抑酶活性评价原理和方法第58-60页
            4.1.1.1 实验原理第58-59页
            4.1.1.2 实验材料第59页
            4.1.1.3 实验方法第59-60页
        4.1.2 体外抗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价原理和方法第60-62页
            4.1.2.1 实验原理第60-61页
            4.1.2.2 实验材料第61页
            4.1.2.3 实验方法第61-62页
    4.2 活性评价结果和讨论第62-65页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的体外血浆稳定性评价及结果讨论第65-83页
    5.1 仪器第65页
    5.2 试药第65页
    5.3 实验血浆第65页
    5.4 检测波长的确定第65-66页
    5.5 血浆中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第66-82页
        5.5.1 色谱条件第66-67页
        5.5.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第67页
        5.5.3 方法专属性第67-72页
            5.5.3.1 29a,9f方法专属性第67页
            5.5.3.2 9a,9b,9d方法专属性第67-72页
        5.5.4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2-76页
            5.5.4.1 29a,9f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2页
            5.5.4.2 9a,9b,9d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2-76页
        5.5.5 日内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第76-77页
        5.5.6 提取回收率试验第77-79页
        5.5.7 药物在大鼠血浆中的稳定性试验第79-82页
    5.6 讨论第82-8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83-84页
附录第84-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第112-113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A-APEm-H3PO3聚醚阻垢缓蚀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下一篇:共享空间中的光影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