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茄果类论文--辣椒论文

辣椒新组合(03-10-6)的选育及育种技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引言第8-10页
    1.1 辣椒栽培现状第8页
    1.2 辣椒育种现状第8页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预期目标第8-10页
        1.3.1 选育一个辣椒越夏栽培的优良新品种第9页
        1.3.2 初步建立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成苗技术体系第9页
        1.3.3 初步建立辣椒子叶离体培养技术体系第9页
        1.3.4 研究总结辣椒新组合(03-10-6)越夏GAP栽培技术第9-10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0-16页
    2.1 辣椒新组合(03-10-6)的选育第10-12页
        2.1.1 技术路线第10页
        2.1.2 优良自交系的选育第10页
        2.1.3 杂交组合配组第10-11页
        2.1.4 杂交组合观察第11页
        2.1.5 杂交组合的丰产性比较试验方法第11页
        2.1.6 杂交组合抗病性比较试验方法第11页
        2.1.7 杂交组合区域比较试验第11-12页
    2.2 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成苗技术研究第12-13页
        2.2.1 试验材料第12页
        2.2.2 试验方法第12-13页
    2.3 辣椒子叶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研究第13-14页
        2.3.1 无菌苗的培养第13页
        2.3.2 不同培养基对不定芽的诱导与分化试验第13页
        2.3.3 6-BA和IAA对不定芽的诱导与分化试验第13页
        2.3.4 AgNO3对不定芽的诱导与分化试验第13-14页
        2.3.5 幼苗生根试验第14页
        2.3.6 与常规方式繁殖的亲本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比较试验第14页
    2.4 辣椒新组合(03-10-6)越夏GAP栽培技术研究第14-16页
        2.4.1 杂交组合的定植密度试验第14页
        2.4.2 不同覆盖材料栽培试验第14-15页
        2.4.3 生物有机肥对辣椒增产效果试验第15-16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6-25页
    3.1 品种选育结果第16-18页
        3.1.1 杂交组合及亲本的特征特性第16页
        3.1.2 杂交组合观察结果与分析第16页
        3.1.3 杂交组合的丰产性比较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6-17页
        3.1.4 杂交组合抗病性比较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7-18页
        3.1.5 杂交组合区域比较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8页
    3.2 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成苗的效果第18-20页
        3.2.1 不同培养基对辣椒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的影响第18-19页
        3.2.2 不同激素浓度对诱导频率的影响第19页
        3.2.3 不同碳源浓度对诱导频率的影响第19-20页
    3.3 辣椒子叶离体培养植株再生技术研究第20-23页
        3.3.1 不定芽的诱导结果与分析第20-21页
        3.3.2 生根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第21-22页
        3.3.3 两种不同方式繁殖亲本种子的产量和质量的差异分析第22-23页
    3.4 辣椒新组合(03-10-6)越夏GAP栽培技术研究第23-25页
        3.4.1 杂交组合组合的定植密度试验的结果与分析第23页
        3.4.2 不同覆盖材料和处理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第23-24页
        3.4.3 生物有机肥对辣椒增产效果的结果与分析第24-25页
4 结论第25-26页
    4.1 选育了一个辣椒越夏栽培的优良新组合(03-10-6)第25页
    4.2 初步建立了辣椒亲本花药培养诱导胚状体成苗技术体系第25页
    4.3 初步建立了辣椒子叶外植体组培繁育技术体系第25页
    4.4 总结了辣椒新组合(03-10-6)的越夏GAP栽培技术第25-26页
5 讨论第26-27页
    5.1 采摘花药时植株的不同生长状态对诱导率有很大的影响第26页
    5.2 光照强度对胚状体成苗植株的根系发育有很大影响第26页
    5.3 培养基对子叶离体培养不同品种的诱导率的影响第26-27页
附表第27-33页
附录A第33-36页
参考文献第36-39页
致谢第39-40页
作者简介第40页
推广硕士期间已发论文第40页
获奖情况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刺激无苯氯丁胶粘剂的研制
下一篇:长碳链尼龙/功能化聚丙烯共混材料的流变特性与力学性能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