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天柱—锦屏地区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关于石英脉型金矿床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4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5 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16-31页 |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6-17页 |
| 2.2 区域地层单元 | 第17-24页 |
| 2.2.1 新元古界 | 第17-23页 |
| 2.2.2 古生界-新生界 | 第23-24页 |
| 2.3 区域构造 | 第24-27页 |
| 2.3.1 区域褶皱构造 | 第25-26页 |
| 2.3.2 区域断裂构造 | 第26页 |
| 2.3.3 区域剪切带 | 第26-27页 |
| 2.3.4 区域环形构造 | 第27页 |
| 2.4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第27-29页 |
| 2.5 区域岩浆岩 | 第29-30页 |
| 2.6 区域矿产 | 第30-31页 |
| 第3章 研究区矿床地质特征 | 第31-58页 |
| 3.1 赋矿地层 | 第31-32页 |
| 3.2 矿体产出形态 | 第32-33页 |
| 3.3 矿石学特征 | 第33-42页 |
| 3.3.1 矿物成分及组合特征 | 第33-38页 |
| 3.3.2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8-42页 |
| 3.4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 第42-46页 |
| 3.4.1 围岩蚀变类型 | 第42-45页 |
| 3.4.2 成矿阶段划分 | 第45-46页 |
| 3.5 典型石英脉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第46-58页 |
| 3.5.1 天柱金井金矿床 | 第46-48页 |
| 3.5.2 天柱坑头金矿床 | 第48-50页 |
| 3.5.3 锦屏八克金矿床 | 第50-51页 |
| 3.5.4 锦屏同古金矿床 | 第51-53页 |
| 3.5.5 锦屏平秋金矿床 | 第53-58页 |
| 第4章 研究区金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8-69页 |
| 4.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 第58页 |
| 4.2 挑选代表性样品 | 第58-59页 |
|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67页 |
|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69页 |
| 第5章 成矿作用标志 | 第69-78页 |
| 5.1 黔东南金矿成矿判别依据 | 第69-75页 |
| 5.1.1 硫化物集合体与金的迁移、沉淀 | 第69-70页 |
| 5.1.2 烟灰色石英脉(含炭质)与金成矿的关系 | 第70-73页 |
| 5.1.3 构造判别依据 | 第73-75页 |
| 5.2 成矿作用 | 第75-78页 |
| 5.2.1 成矿物质来源 | 第76页 |
| 5.2.2 成矿流体的来源 | 第76-78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6.1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 | 第78-79页 |
|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