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一、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内涵及相关理论 | 第21-32页 |
第一节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内涵及其特点 | 第21-24页 |
一、林纸一体化的内涵 | 第21页 |
二、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 第21-22页 |
三、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特点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第24-31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二、循环经济理论 | 第25-27页 |
三、供应链管理理论 | 第27-29页 |
四、共生理论 | 第29-31页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云南省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产业-生态共生度测度 | 第32-46页 |
第一节 种群竞争模型简介 | 第32-34页 |
一、种群动态竞争模型 | 第32-33页 |
二、林业产业-林业生态的模型的条件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共生度发展水平指标体系 | 第34-40页 |
一、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4-35页 |
二、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共生度评价体系构建 | 第35-37页 |
三、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确定及数据处理 | 第37-40页 |
第三节 云南省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产业—生态 共生度测度 | 第40-44页 |
一、云南省林业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40-41页 |
二、云南省林业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41-42页 |
三、云南省林业生态子系统发展水平的测度 | 第42-43页 |
四、产业-生态共生度测度 | 第43-44页 |
第四节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云南省林纸一体化供应链瓶颈分析 | 第46-54页 |
第一节 原料供应环节 | 第46-49页 |
一、森林资源总量大,分布较分散 | 第46-47页 |
二、森林生产潜力发挥不充分 | 第47-48页 |
三、森林经营问题 | 第48页 |
四、林权不清晰制约林主市场参与 | 第48-49页 |
五、缺乏相应政策保障 | 第49页 |
第二节 生产加工环节 | 第49-52页 |
一、林木培育与加工利用业联系不够紧密 | 第49页 |
二、造纸规模效益低下 | 第49-52页 |
三、环境污染严重 | 第52页 |
第三节 流通环节 | 第52页 |
第四节 废纸品回收环节 | 第52-53页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国外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经验借鉴 | 第54-58页 |
第一节 芬兰林纸一体化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日本林纸一体化 | 第55-56页 |
第三节 巴西林纸一体化 | 第56-57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云南省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发展措施 | 第58-61页 |
一、完善林业产权制度 | 第58页 |
二、加强原料林的管理 | 第58页 |
三、培育林纸产业群体 | 第58-59页 |
四、建立废纸回收体系 | 第59页 |
五、完善政府支持政策 | 第59页 |
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 第59-60页 |
七、推进清洁生产 | 第60页 |
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