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大地测量学论文--卫星大地测量与空间大地测量论文--全球定位系统(GPS)论文

海潮负荷效应及利用GPS技术建立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1.2 海潮负荷效应的发展与现状第15-20页
        1.2.1 海潮负荷效应研究方法第16-17页
        1.2.2 近海潮汐效应的研究第17-19页
        1.2.3 超导重力仪观测技术研究海潮负荷效应进展第19页
        1.2.4 VLBI技术研究海潮负荷效应进展第19-20页
    1.3 GPS技术研究海潮负荷效应进展第20-22页
        1.3.1 海潮负荷对GPS技术的影响及利用海潮模型提高GPS定位精度第20-21页
        1.3.2 利用GPS技术获取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的研究第21-22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2-24页
        1.4.1 潮汐负荷理论第23页
        1.4.2 潮汐对GPS PPP的影响分析第23页
        1.4.3 海潮负荷对卫星重力场恢复的影响第23页
        1.4.4 近海模型对全球海潮模型的局部改进第23-24页
        1.4.5 GPS技术建立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第24页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24-26页
第二章 海洋潮汐负荷原理第26-37页
    2.1 引言第26页
    2.2 引潮力与引潮位第26-30页
    2.3 固体潮第30-32页
    2.4 表面负荷潮的基本理论第32-35页
        2.4.1 地表负荷第33页
        2.4.2 球谐系数方法第33-34页
        2.4.3 格林函数方法第34-35页
    2.5 极潮第35-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海潮负荷基本理论第37-56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海潮负荷的影响第37-39页
    3.3 海潮负荷产生的弹性形变第39-40页
    3.4 海潮模型的构建方法第40-44页
        3.4.1 调和分析方法第40-41页
        3.4.2 响应分析方法第41-42页
        3.4.3 流体动力学方法第42-44页
    3.5 不同全球海潮模型及比较第44-47页
        3.5.1 Schwiderski全球海潮模型第44页
        3.5.2 FES系列的全球海潮模型第44-45页
        3.5.3 TPXO系列的全球海潮模型第45页
        3.5.4 CRS系列的全球海潮模型第45页
        3.5.5 GOT系列的全球海潮模型第45页
        3.5.6 AG06全球海潮模型第45页
        3.5.7 NAO99全球海潮模型第45页
        3.5.8 DTU10全球海潮模型第45-46页
        3.5.9 EOT08A全球海潮模型第46页
        3.5.10 HAMTIDE11A.2011全球海潮模型第46页
        3.5.11 不同全球海潮模型的比较第46-47页
    3.6 海潮引起的地心变化第47-48页
    3.7 海潮负荷对测站位移、重力、倾斜、应变的影响第48-55页
        3.7.1 海潮负荷对GPS测站位移的影响第48-50页
        3.7.2 海潮负荷对GPS基线长度的影响第50-51页
        3.7.3 海潮负荷对重力,倾斜、应变的影响第51页
        3.7.4 算例分析第51-55页
    3.8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潮汐对GPS精密单点定位的影响分析第56-64页
    4.1 引言第56页
    4.2 潮汐改正模型第56-58页
        4.2.1 固体潮改正模型第56-57页
        4.2.2 海潮改正模型第57页
        4.2.3 极潮改正模型第57-58页
    4.3 实例分析与讨论第58-62页
        4.3.1 潮汐对测站位移的影响第58-60页
        4.3.2 潮汐效应对测站精密单点定位结果的影响第60-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五章 海潮负荷对卫星重力场恢复的影响第64-72页
    5.1 引言第64页
    5.2 卫星重力场中的海潮负荷效应第64-66页
    5.3 海潮负荷对卫星重力场影响基本理论第66-68页
        5.3.1 海潮负荷引起的大地水准面扰动第66-67页
        5.3.2 频率域潮波的叠加第67页
        5.3.3 月平均第67-68页
    5.4 数据处理流程第68页
    5.5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68-71页
    5.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六章 高精度近海模型对全球海潮模型的局部精化第72-94页
    6.1 引言第72页
    6.2 高精度近海资料精化全球海潮模型原理第72-75页
        6.2.1 近海资料精化全球海潮模型的基本原理第72-73页
        6.2.2 高精度近海模型的选取第73-75页
    6.3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75-93页
        6.3.1 测站选取第75-76页
        6.3.2 全球海潮模型的选取第76-77页
        6.3.3 数据处理流程第77-79页
        6.3.4 精化与未精化模型参数比较第79-88页
        6.3.5 联合中国近海模型与全球海潮模型分析海潮负荷对GPS精密定位的影响第88-93页
    6.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七章 利用GPS PPP技术建立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第94-126页
    7.1 引言第94-95页
    7.2 采用GPS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获取测站海潮负荷位移第95-109页
        7.2.1 GPS动态坐标时间序列的获取第95页
        7.2.2 调和分析方法提取海潮潮波参数的原理第95-96页
        7.2.3 香港地区区域海潮模型的获取第96-109页
    7.3 采用GPS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直接估计测站海潮负荷位移第109-125页
        7.3.1 传统的海潮负荷位移估计方法及存在的问题第109-110页
        7.3.2 改进后的海潮负荷位移估计方法第110-112页
        7.3.3 香港地区的海潮负荷位移模型获取第112-118页
        7.3.4 上海站的海潮负荷位移模型获取第118-125页
    7.4 本章小结第125-126页
第八章 附加海潮模型先验信息约束的GPS PPP技术建立海潮模型第126-132页
    8.1 引言第126页
    8.2 附加海潮模型先验信息约束的PPP技术提取潮波参数原理第126-127页
    8.3 算例分析与讨论第127-131页
        8.3.1 数据的选取与综合处理第127页
        8.3.2 测站海潮负荷位移参数收敛性分析第127-128页
        8.3.3 与高精度近海资料修正后的海潮模型值比较第128-131页
    8.4 本章小结第131-132页
第九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的设想第132-136页
    9.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第132-134页
        9.1.1 潮汐效应对GPS PPP的影响分析第132页
        9.1.2 海潮负荷对卫星重力场的恢复的影响分析第132-133页
        9.1.3 高精度近海模型对全球海潮模型的局部改进第133页
        9.1.4 GPS技术获取海潮负荷位移模型第133-134页
        9.1.5 附有海潮模型先验信息约束的GPS PPP海潮负荷位移模型获取第134页
    9.2 未来的工作展望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8-150页
致谢第150-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以A银行为例
下一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研究--以X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