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液压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压实机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1-14页 |
1.2.1 压路机发展过程 | 第11-12页 |
1.2.2 压路机动力学模型研究概况 | 第12页 |
1.2.3 振动压实技术 | 第12-13页 |
1.2.4 压路机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理论分析、仿真和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5页 |
1.4.2 研究所用软件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土壤特性及土壤压实 | 第18-28页 |
2.1 土壤组成及分类 | 第18-20页 |
2.1.1 土壤组成 | 第18页 |
2.1.2 土壤的工程分类 | 第18-20页 |
2.2 土壤的物理力学指标 | 第20-23页 |
2.2.1 土壤的物理特性 | 第21-22页 |
2.2.2 土壤的力学特性 | 第22-23页 |
2.3 土壤压实简介 | 第23-26页 |
2.3.1 土壤压实的学说 | 第23-24页 |
2.3.2 土壤压实的特点 | 第24-25页 |
2.3.3 土壤压实效果探究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振动参数对作业介质的敏感性 | 第28-42页 |
3.1 压路机振动参数 | 第28-29页 |
3.1.1 压路机振幅 | 第28页 |
3.1.2 压路机频率 | 第28-29页 |
3.2 振动参数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3.3 压路机振幅的探讨 | 第31-38页 |
3.3.1 压路机名义振幅的分析 | 第31-34页 |
3.3.2 压路机工作振幅的研究 | 第34-38页 |
3.4 压路机相位差的探讨 | 第38-39页 |
3.5 压路机振动频率的探讨 | 第39-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机-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与仿真分析 | 第42-58页 |
4.1“机-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意义 | 第42页 |
4.2 经典动力学模型简介 | 第42-43页 |
4.3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43-51页 |
4.3.1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4.3.2 压实材料对压路机摆振特性影响的分析 | 第48-51页 |
4.4 压路机“跳振”探讨 | 第51-56页 |
4.4.1 跳振条件 | 第51-53页 |
4.4.2 跳振的影响因素探究 | 第53-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压路机关键技术参数的优化 | 第58-70页 |
5.1 参数优化 | 第58-60页 |
5.1.1 机械优化设计概述 | 第58页 |
5.1.2 机械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 | 第58-59页 |
5.1.3 压路机关键技术参数优化的意义 | 第59-60页 |
5.2 压实参数的特点[68-69] | 第60-61页 |
5.2.1 振幅 | 第60页 |
5.2.2 振动频率 | 第60-61页 |
5.2.3 上下车质量比 | 第61页 |
5.3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第61-64页 |
5.3.1 数学模型 | 第61-63页 |
5.3.2 数学模型的求解 | 第63-64页 |
5.4 振动传递率和土壤吸收功率的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5.4.1 土壤参数的影响 | 第64-66页 |
5.4.2 振动参数的影响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第六章 压路机关键技术参数的试验研究 | 第70-80页 |
6.1 试验样机和测试环境 | 第70-72页 |
6.1.1 试验样机特点 | 第70-71页 |
6.1.2 试验测试环境 | 第71-72页 |
6.2 试验内容及试验仪器 | 第72-74页 |
6.2.1 试验标准 | 第72页 |
6.2.2 试验内容 | 第72-73页 |
6.2.3 测试仪器 | 第73-74页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4-78页 |
6.3.1 压路机悬空振动试验结果 | 第74-75页 |
6.3.2 压路机在土壤上测试结果 | 第75-7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0-81页 |
二、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88页 |
一、发表论文 | 第86页 |
二、申请专利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