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论 | 第10-33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26-30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30-33页 |
一、回归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 | 第33-45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转型的理论探索 | 第33-35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的政策导向 | 第35-38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转型的实践牵引 | 第38-45页 |
二、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建构 | 第45-57页 |
(一)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45-47页 |
(二)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内涵 | 第47-49页 |
(三)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特征 | 第49-51页 |
(四)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内容 | 第51-57页 |
三、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实践条件 | 第57-63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机制 | 第57-59页 |
1.增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 | 第57页 |
2.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与激励 | 第57-58页 |
3.反思与实践促进教师转变与更新 | 第58-59页 |
4.提升教师之间深度合作的品质 | 第59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保障 | 第59-63页 |
1.平台组织与监管 | 第60页 |
2.制度设置与实施 | 第60-61页 |
3.物质投入与分配 | 第61-63页 |
四、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个案研究 | 第63-88页 |
(一)个案概况 | 第63-65页 |
1.学校简介 | 第63-64页 |
2.教师概况 | 第64-65页 |
(二)“一个中心” | 第65-66页 |
1.平台建设 | 第65页 |
2.制度保障 | 第65-66页 |
(三)“三方驱动” | 第66-68页 |
1.专家指导 | 第66-67页 |
2.学校联盟 | 第67页 |
3.教师团队 | 第67-68页 |
(四)“四个环节” | 第68-85页 |
1.问题分析与诊断 | 第68-72页 |
2.方案设计与启动 | 第72-73页 |
3.校本开展与监督 | 第73-85页 |
4.行动反馈与总结 | 第85页 |
(五)发展成效 | 第85-88页 |
1.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提升了自我规划、自主意识、发展动力 | 第85-86页 |
2.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 | 第86-87页 |
3.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的理解、实践有了更大变化 | 第87-88页 |
五、结语 | 第88-92页 |
(一)结论 | 第88-89页 |
1.教师自我发展意识在专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第88页 |
2.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高度个人化的特征 | 第88-89页 |
3.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实践有效 | 第89页 |
(二)反思 | 第89-90页 |
1.对学校本位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反思 | 第89页 |
2.对个案学校的反思 | 第89-90页 |
3.对个案研究的反思 | 第90页 |
(三)展望 | 第90-92页 |
1.模式的推进和完善 | 第90页 |
2.模式的继承与创新 | 第90-91页 |
3.模式的推广与建议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 | 第98-101页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