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1.3 研究方法、思路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3.3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草原生态补偿基础理论 | 第21-33页 |
2.1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概述 | 第21-28页 |
2.1.1 草原生态补偿的法律含义 | 第21-26页 |
2.1.2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 | 第26-28页 |
2.2 草原生态补偿的法学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页 |
2.2.2 环境权理论 | 第28-29页 |
2.2.3 环境正义理论 | 第29-31页 |
2.3 草原生态补偿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31-33页 |
2.3.1 外部性理论 | 第31-32页 |
2.3.2 公共物品理论 | 第32页 |
2.3.3 生态资本理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现状分析 | 第33-53页 |
3.1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现状 | 第33-38页 |
3.1.1 宪法与相关法律规定 | 第33-34页 |
3.1.2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 | 第34-37页 |
3.1.3 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 第37-38页 |
3.2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 | 第38-43页 |
3.2.1 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代表的东部区生态补偿政策措施 | 第40-41页 |
3.2.2 以乌拉特中旗草原为代表的西部区生态补偿政策措施 | 第41-42页 |
3.2.3 东、西部区域划分及草原生态补偿政策措施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3.3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与政策实施状况的实证调研 | 第43-49页 |
3.3.1 政府部门在政策制订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3.3.2 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制订中农牧民的参与情况 | 第44-45页 |
3.3.3 对草原生态补偿制度与政策的认同度 | 第45-47页 |
3.3.4 农牧民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期望 | 第47-48页 |
3.3.5 草原生态补偿的公众支付意愿 | 第48-49页 |
3.4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与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第49-53页 |
3.4.1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实施效果分析 | 第50-51页 |
3.4.2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第51-53页 |
第四章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法律问题及其成因 | 第53-63页 |
4.1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存在的法律问题 | 第53-58页 |
4.1.1 草原生态补偿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4.1.2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55-57页 |
4.1.3 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57-58页 |
4.2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存在法律问题的成因 | 第58-63页 |
4.2.1 草原生态资源产权制度规定不明晰 | 第58-59页 |
4.2.2 草原生态补偿定价机制不健全 | 第59-60页 |
4.2.3 草原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不完善 | 第60-61页 |
4.2.4 草原生态补偿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 第61-62页 |
4.2.5 草原生态资源价值观有待形成 | 第62-63页 |
第五章 国外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分析与借鉴 | 第63-70页 |
5.1 国外生态补偿制度与政策实践 | 第63-66页 |
5.1.1 美国生态补偿的制度与政策实践 | 第63-64页 |
5.1.2 德国生态补偿制度与政策实践 | 第64-65页 |
5.1.3 哥斯达黎加的生态补偿制度与实践 | 第65-66页 |
5.2 国外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66-70页 |
5.2.1 通过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支持,使生态补偿有法可依 | 第67-68页 |
5.2.2 加强政府对生态补偿制度的扶持力度 | 第68页 |
5.2.3 确立行之有效的补偿标准与范围 | 第68-69页 |
5.2.4 逐步建立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问题解决对策 | 第70-82页 |
6.1 确定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70-72页 |
6.1.1 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 第70-71页 |
6.1.2 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 | 第71页 |
6.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71-72页 |
6.2 健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配套法律制度 | 第72-74页 |
6.2.1 完善草原权属制度 | 第72-73页 |
6.2.2 建立草原生态环境资源价格制度 | 第73-74页 |
6.3 完善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 | 第74-77页 |
6.3.1 补偿主体 | 第74-75页 |
6.3.2 补偿对象 | 第75页 |
6.3.3 补偿标准与范围 | 第75页 |
6.3.4 补偿方式 | 第75-77页 |
6.3.5 法律责任 | 第77页 |
6.4 健全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 | 第77-82页 |
6.4.1 完善草原生态补偿的监督管理体系 | 第78页 |
6.4.2 引入不同的市场交易机制 | 第78-79页 |
6.4.3 建立多元化的草原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机制 | 第79-80页 |
6.4.4 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 第80-82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82-8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89-93页 |
附录2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