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威海VTS中心监管与服务现状 | 第18-34页 |
2.1 威海VTS中心概况 | 第18-22页 |
2.1.1 威海VTS中心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2.1.2 威海VTS中心系统硬件情况 | 第19-21页 |
2.1.3 威海VTS中心的工作内容和功能 | 第21-22页 |
2.2 成山角水域通航环境情况 | 第22-27页 |
2.2.1 成山角水域主要特征 | 第22-23页 |
2.2.2 成山角水域船舶航路及航线 | 第23-26页 |
2.2.3 成山角水域船舶交通流情况 | 第26-27页 |
2.3 威海VTS中心的运行效益 | 第27-30页 |
2.3.1 维护海上船舶交通秩序 | 第27页 |
2.3.2 保障船舶航行安全 | 第27-28页 |
2.3.3 打击水上交通肇事逃逸 | 第28-29页 |
2.3.4 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 | 第29-30页 |
2.3.5 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 | 第30页 |
2.4 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 第30-33页 |
2.4.1 运行管理系统性较差 | 第31页 |
2.4.2 内外协调联动能力欠缺 | 第31页 |
2.4.3 VTS设备性能有待提升 | 第31-32页 |
2.4.4 未充分发挥VTS值班队伍的潜力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成山角“两制”的修订情况及带来的影响 | 第34-47页 |
3.1 成山角水域强制性船舶报告制的修订情况 | 第34-36页 |
3.1.1 原成山角水域强制性船舶报告制 | 第34页 |
3.1.2 成山角水域强制性船舶报告制修订的相关背景 | 第34-36页 |
3.1.3 成山角水域船舶报告制的具体修订内容 | 第36页 |
3.2 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的修订情况 | 第36-40页 |
3.2.1 原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的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3.2.2 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修订的相关背景 | 第37-39页 |
3.2.3 成山角水域船舶定线制的具体修订内容 | 第39-40页 |
3.3 报告制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 第40-41页 |
3.3.1 部分船舶在进入VTS区域时无法建立初始信息交换 | 第40页 |
3.3.2 导致部分船舶动态信息掌握不全 | 第40页 |
3.3.3 导致船舶VHF值守效果的下降 | 第40-41页 |
3.4 定线制修订后的主要变化及影响 | 第41-45页 |
3.4.1 管辖权限 | 第41页 |
3.4.2 交通流变化 | 第41-43页 |
3.4.3 船舶会遇区变化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修订后的监管服务对策 | 第47-55页 |
4.1 下阶段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发展方向 | 第47-48页 |
4.1.1 贯彻“动态监管机制”总体策略 | 第47页 |
4.1.2 运行“分区管理”管理模式 | 第47-48页 |
4.1.3 实施值班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 第48页 |
4.2 威海VTS中心监管服务对策 | 第48-51页 |
4.2.1 提升VTS中心信息服务质量 | 第48-49页 |
4.2.2 加大船舶交通组织力度 | 第49-50页 |
4.2.3 强化船舶违章行为处置 | 第50-51页 |
4.2.4 提高内外协调联动能力 | 第51页 |
4.3 VTS设备性能提升 | 第51-53页 |
4.3.1 充分利用AIS文本通信功能 | 第51-52页 |
4.3.2 开展VHF扩容改造 | 第52-53页 |
4.4“两制”宣传贯彻实施工作 | 第53-54页 |
4.4.1 出版海图 | 第53页 |
4.4.2 对外宣传贯彻 | 第53-54页 |
4.4.3 修订相关文件 | 第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个人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