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0.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0.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 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 | 第16-27页 |
1.1 马克思道德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6-20页 |
1.1.1 资本主义经济巨大发展带来诸多社会问题 | 第16-17页 |
1.1.2 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困境 | 第17-20页 |
1.2 马克思道德观形成的历史进程 | 第20-27页 |
1.2.1 萌芽阶段:对基督教神学观的批判继承 | 第20-22页 |
1.2.2 形成阶段:对康德“善良意志”的批判继承 | 第22-23页 |
1.2.3 成熟阶段: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23-27页 |
2 马克思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 第27-38页 |
2.1 关于道德的定义与特征 | 第27-29页 |
2.1.1 关于道德的定义 | 第27-28页 |
2.1.2 关于道德的特征 | 第28-29页 |
2.2 关于道德的基本问题 | 第29-32页 |
2.2.1 个人利益和普遍利益 | 第29-31页 |
2.2.2 人与自然 | 第31-32页 |
2.2.3 道德与利益 | 第32页 |
2.3 关于道德的基本范畴 | 第32-38页 |
2.3.1 自由 | 第33-34页 |
2.3.2 良心 | 第34-35页 |
2.3.3 平等 | 第35-36页 |
2.3.4 人道主义 | 第36-38页 |
3 马克思道德观的当代价值 | 第38-46页 |
3.1 规范个人行为调和利益矛盾 | 第38-41页 |
3.1.1 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 第38-40页 |
3.1.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第40-41页 |
3.2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指导社会实践活动 | 第41-43页 |
3.2.1 发挥道德作为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 | 第41-42页 |
3.2.2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 第42页 |
3.2.3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 第42-43页 |
3.3 提高自然环境保护意识 | 第43-46页 |
3.3.1 树立生态善恶的道德原则 | 第44页 |
3.3.2 树立理性消费的生态道德原则 | 第44-45页 |
3.3.3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原则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