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缓刑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13-24页 |
·缓刑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3-16页 |
·外国缓刑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3-16页 |
·我国缓刑制度的发源 | 第16页 |
·缓刑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刑事社会学派的教育刑理论 | 第16-18页 |
·刑事政策理论 | 第18-19页 |
·缓刑制度的概念及其特征 | 第19-20页 |
·缓刑制度的价值 | 第20-22页 |
·缓刑可以避免短期自由刑的弊端 | 第20-21页 |
·缓刑对促进犯罪人改恶从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第21页 |
·缓刑是促进罪犯再社会化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 第21页 |
·符合刑罚经济原则 | 第21-22页 |
·缓刑的法律性质 | 第22-24页 |
·刑种说 | 第22页 |
·刑罚裁量制度说 | 第22页 |
·刑罚执行制度说 | 第22-23页 |
·双重性质说 | 第23页 |
·刑罚消灭制度说 | 第23-24页 |
3 缓刑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24-31页 |
·缓刑类型的比较 | 第24-25页 |
·缓宣告的缓刑 | 第24-25页 |
·缓执行的缓刑 | 第25页 |
·缓刑适用条件的比较 | 第25-27页 |
·缓刑适用的对象条件之比较 | 第25-26页 |
·缓刑适用的排除条件之比较 | 第26-27页 |
·缓刑监督考察的比较 | 第27-29页 |
·缓刑考察机构之比较 | 第27页 |
·缓刑考察内容的比较 | 第27-29页 |
·缓刑撤销条件的比较 | 第29-31页 |
·因犯新罪而被撤销缓刑 | 第29页 |
·因发现漏罪而被撤销缓刑 | 第29-30页 |
·因违反应履行的义务和应遵守的事项而被撤销缓刑 | 第30-31页 |
4 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缓刑制度类型单一 | 第31页 |
·缓刑适用条件过于抽象 | 第31-33页 |
·缓刑考察内容过于原则 | 第33-34页 |
·缓刑撤销条件不尽合理 | 第34-35页 |
·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缺陷 | 第35-37页 |
·社区矫正适用范围窄,社会认同度低 | 第35-36页 |
·欠缺程序保障 | 第36-37页 |
5 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构想 | 第37-46页 |
·缓刑类型的完善 | 第37-40页 |
·增设缓宣告缓刑和完善缓执行缓刑 | 第37-38页 |
·增设罚金刑缓刑 | 第38-39页 |
·建立未成年人缓刑保证金制度 | 第39-40页 |
·缓刑适用上的完善 | 第40-41页 |
·借鉴国外人格调查方法,增设再犯预测的规定 | 第40-41页 |
·规定某些不得适用缓刑的情形 | 第41页 |
·缓刑考察内容的完善 | 第41-43页 |
·缓刑撤销制度的完善 | 第43-45页 |
·对撤销缓刑条件中的“新罪”与“漏罪”给予限制 | 第43-44页 |
·明确缓刑撤销的情形 | 第44-45页 |
·社区矫正制度的完善 | 第45-46页 |
·加强社区矫正宣传力度 | 第45页 |
·完善社区矫正程序 | 第45-46页 |
6 结语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