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7页 |
第三节 数据来源 | 第17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四、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第20页 |
一、低丘缓坡 | 第20页 |
二、土壤侵蚀 | 第20页 |
三、生态修复 | 第20页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二、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 | 第21页 |
三、生态系统的平衡 | 第21页 |
四、生态系统的演替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3-37页 |
第一节 项目区自然条件概况 | 第23-27页 |
一、白岩项目区自然条件分析 | 第23-24页 |
二、仁德项目区自然条件分析 | 第24页 |
三、北古项目区自然条件分析 | 第24-25页 |
四、景大项目区自然条件分析 | 第25-26页 |
五、研和项目区自然条件分析 | 第26-27页 |
第二节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7页 |
第三节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7-33页 |
一、镇康县白岩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8页 |
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8-29页 |
三、北古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29-30页 |
四、景大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30-32页 |
五、研和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第33-37页 |
一、镇康县白岩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第33页 |
二、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仁德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第33-34页 |
三、北古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 第34-35页 |
四、景大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改变 | 第35页 |
五、研和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改变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美国通用RUSLE模型各因子的测算 | 第37-50页 |
第一节 降雨因子R的测算 | 第37-39页 |
一、降雨因子R的测算方法 | 第37-38页 |
二、项目区开发前后R的测算结果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土壤可侵蚀因子K的测算 | 第39-41页 |
一、土壤可侵蚀因子K的测算方法 | 第39页 |
二、项目区开发前后土壤可侵蚀因子K的测算结果 | 第39-41页 |
第三节 坡度坡长因子LS的测算 | 第41-45页 |
一、土壤可侵蚀因子LS的测算方法 | 第41-42页 |
二、项目区开发前后LS测算结果 | 第42-45页 |
第四节 人类经营活动因子C的测算 | 第45-47页 |
第五节 水土保持因子P的测算 | 第47-50页 |
第五章 项目区开发前后土壤侵蚀情况变化及对比研究 | 第50-91页 |
第一节 项目区开发前后土壤侵蚀等级分布情况 | 第51-56页 |
第二节 不同地貌类型项目区之间的侵蚀情况研究 | 第56-57页 |
第三节 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坡度之间的侵蚀情况研究 | 第57-68页 |
一、白岩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坡度之间的侵蚀情况研究 | 第57-59页 |
二、仁德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坡度之间的侵蚀情况研究 | 第59-61页 |
三、北古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坡度之间的侵蚀情况研究 | 第61-63页 |
四、景大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坡度之间的侵蚀情况研究 | 第63-65页 |
五、研和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坡度之间的侵蚀情况研究 | 第65-68页 |
第四节 项目区建设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情况 | 第68-85页 |
一、白岩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 | 第68-71页 |
二、仁德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 | 第71-75页 |
三、北古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 | 第75-78页 |
四、景大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 | 第78-81页 |
五、研和项目区开发前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比 | 第81-85页 |
第五节 项目区开发前后土壤侵蚀变化的原因 | 第85-87页 |
一、项目区开发建设水土流失改善的原因 | 第85页 |
二、项目区开发建设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 第85-86页 |
三、工业开发建设类型造成不同的结果的原因 | 第86-87页 |
第六节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对生态的影响 | 第87-88页 |
第七节 低丘缓坡山地开发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 第88-91页 |
一、生态修复指导思想 | 第88页 |
二、项目区生态修复的模式 | 第88-9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生态修复建议 | 第91-9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91-93页 |
第二节 生态修复的建议 | 第93-95页 |
一、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修复方式对已破坏的项目区进行修复 | 第93-94页 |
二、加强土地复垦、重构与修复产业链对策 | 第94页 |
三、加强低丘缓坡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重建 | 第94页 |
四、重视道路用地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 第94-95页 |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
参与课题与发表论文 | 第101页 |